目录

爱国人士进步教育家雷五斋先生

本文收录关于雷五斋先生的三篇短文章,一为本人撰写“其名雷五斋”,二是杨惊霄为先生传记,三为关中哲回忆的那个重要事件

在血雨醒风的岁月里,风疾浪高大动荡,他是一艘稳健的航船,是一棵坚韧挺拔的榆树,携一轮理性之光芒,在关中、到陕北、走陕南为无数三秦大地上的热血青年导引光明的方向。寻他,仅得其梗概,如果雷先生活到现地大概已有一百二十岁多了,与其不曾谋面不等于在历史无缘。

其名雷五斋

  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对姓名学略感兴趣的我误会为“雷五哉”,就觉得拥有这不一般名字的人,也一定不是一般人。搁到现在这人名字堆里满是珠光宝器、豪嘉梓馨的,不免眼前一亮、超凡脱俗之感受油然而生。在我还没搞清楚是哪五哉的时候,我已经准确无误地知道其实是“雷五斋”这三个字,是一位教书先生,是刘建侯的挚友。这样的名字,没有相当的传统文化功底是起不出这样的名字的,当下环境里也很难“养”得了这样雍容大方、宽厚儒雅的名字。

  五斋不是佛教名词,五斋是民间用以表现虔敬与慎重,特别准备的祭品,意指五种素食,且每样东西都代表着不同的含意。五斋包含的五项祭品,有一定的规矩,分别是金针代表金、木耳代表木、冬粉代表水、香菇代表火、笋干代表土等五种。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是天地五方皆来祭祀,通常用于祭祀天公等重要祭典,或说是象征内外五行之相生。因为无法与他老人家核实,所以关于这个名字的诸多探究,只好成为谈论的猜测。

  这个名字之前是从外家长辈那里听到的,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件事情。似乎这位为寻常的先生,竟然是一位不寻常的教育家、革命家、爱国进步人进步人士,与陕西诸多革命先驱都有过深厚的友谊,又是许多后来被尊称为革命前辈的导师。他在历史的晨曦中一闪又消失在晨光里了。尔后,当我们着手把“渭北英豪刘建侯”做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时,那就必须找到雷先生更清晰的形象。果如一念花开,一开一世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既抽丝剥茧,又针探管窥。我们发现,在血雨醒风的岁月里,风疾浪高大动荡,他是一艘稳健的航船,是一棵坚韧挺拔的榆树,携一轮理性之光芒,走关中、上陕北、下陕南为无数三秦大地上的热血青年导引光明的方向。寻他,仅得其梗概,如果雷先生活到现地已有一百二十岁多了,与其不曾谋面不等于在历史无缘。

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渭南文史资料 第3辑,1991,第150-157页

爱国人士雷五斋先生 作者:杨惊霄

  雷五斋先生是渭南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一生追求进步,献身教育,培育人才,其风范足为后人楷模。

  五斋先生是龙背乡安王村人,一九OO年农历八月八日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六岁起上私塾,后入高小、中学,一九二二年由省立一中毕业。一九二三到一九二四年在固市小学任教,兼任临(潼)、渭(南)、渭(北)教育会副会长。

  一九二五年,在同学尹起华的鼓励下,再加原就有上大学的心愿,先生便和同学朱茂青(解放后曾任西安市教育局长)同赴湖北,考入武昌文科大学。他在校内参加了革命组织“共进社”,因参与了反校长黄海泉(系军阀萧耀南的爪牙)运动被开除,一九二六年上半年又回到本乡,和魏野畴、方仲如在隆兴小学任教。下半年,又去武昌想看看能否重进大学,行至郑州,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已起,南路不通,遂改道北行,到北京大学旁听。这时,北京虽在奉系军阀统治之下,但进步书刊还不难找到,先生在北京期间阅读了一些社会主义理论文集和关于中国农民运动的著作,后因参加过两次学习共产主义ABC的小组会,被捕入狱,经方仲如、杨美源等同志的营救,五斋先生得以获释,去了陕北。一九二七年上半年和杨明轩、关中哲等在绥德师范任教,一年后,又回渭南县立中学,和萧鸣、何寓础、贺修之同校任教,兼任“五一”县教育局局长。一九二七年秋成立的渭南县立中学实质上是由共产党员控制,曾为有名的“渭华起义”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渭华起义”失败后,该校被反动派查封,先生西去凤翔,在凤翔师范学校任教导主任职务。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一年下半年,又先后在西安西师附小、汉中师范、大荔同州师范任教,曾与何寓础、梁益堂、田伯荫、杨崇屿等共事。一九三二年先生又到西安,任中山中学校长。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四年,则去华县咸林中学任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又回固市简易师范任教。后因刘壮武的约请,又去商县中学任教。一九三七年上半年,转三原中学任教,同时任教的还有潘自力、冯一航。总之,在长时间内,先生为找一个较好的环境以振兴进步教育事业,辗转易校,奔波不定。

  一九三八年上半年,先生和潘自力到西安参加一次教联会,当时任省二中校长的江隆基一再邀请,就到省二中任教。省二中是所富有革命精神的学校,在江隆基校长领导下,集中了不少进步教师,如张仑辉、徐冷梅、郑竹逸、田静况、田克恭等。革命学生在良师益友、春风时雨培育下,蓬蓬勃勃地成长起来。当时二中的进步活动突出地表现在抗战救亡方面,二中月刊的宣传、农村的活动、歌咏的溢扬、漫画的张帖、话剧表演,均极为活跃。先生除教书外,假期曾率领大批学生到渭南农村做救亡工作。同时,还在二中的刊物上发表过《研究历史的观点》、《我们不应对日宣战吗?》、《论明朝灭亡给我们的教训》等文章,给青年学生以很好的教益。

  一九三八年下半年,由于渭南县长崔孟博(共产党员,解放后曾任西安市民政局长)、民众教育馆馆长贺修之的约请,先生又回到固市中学任校长。该校是五斋先生参与恢复建立的学校(一九二八年被查封,那时叫渭阳中学,恢复后改名渭北中学,以后又改名固市简易师范,后又再次改名固市中学)。这次回校,反动派们视先生为眼中钉、肉中刺,伪县长向心堂就曾诬告王璋峰(烈士)、贺修之、梁益堂同先生在华山召开共产党的秘密会,妄想一网打尽置于死地。向心堂倒台后,继任者是刘兴沛(解放后曾任沈阳市政协秘书长),刘兴沛为在渭南站住脚;一反向心堂所为,遂使对进步师生的安全得暂时无虑。当时固市中学集中了不少进步教师,如原政庭(解放后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师乐天(省政协常委)、马明庶(文革前北京外贸学院副院长)、张资平、梁益堂、李敷仁等。有次先生到西安见到杨明轩,杨对他掩护革命师生的作为甚为赞扬。

   一九四一年下半年到一九四三年上半年的两年多时间,先生和梁午峰(解放后曾任省图书馆长)同去西安,被教育厅长王捷三(解放后任西安师范学院函授部主任)留厅作指导员,派往陕南汉中、安康视导学校工作。在大荔任民众教育馆长。此后一年时间,先生又到西安女中和西安技艺(师范任教),和先生共事的有侯又可(师大教授)、王君毅、武伯伦(原省博物馆馆长)、杨鹤斋(原民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

  一九四六年,与先生家同院的陈忠经(当时是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地下共产党员,解放后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先想介绍他到省一中作校长,适当时渭南固市中学发生驱逐校长王勉之的风潮,固中地下党组织派孙尚武来西安请先生回校,陈忠经便告诫先生,说厅长王友直一直很注意他,离开西安还是好些。先生本人也很愿意回渭南。在这种情况促使下,下半年,五斋先生又回渭南,再次担任固市中学校长职务。

  一九四九年初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固市,受到先生和固市中学师生的热烈欢迎。解放军二军民运部长冯尚贤,骑二师科长刘奉堂,都是先生旧日的学生,来固市后,都曾拜望先生。随后, 由于形势变化,解放军北撤。此时,先生毫不犹豫地带领固市中学大批教师和学生随二军六师北渡洛河,并在六师担任随军工作团团长,在二军军部担任联合中学校长。与此同时,下邦景贤初中师生也随解放军北上,投入革命洪流。二校师生毅然投入革命阵营,无异于文化教育战线上的一次火线起义,当时在社会上震动很大。对此,国民党据守西北的军事长官胡宗南极为恼怒,严令清乡,妄图对随解放军北上的人员及其家属实行抄洗,还亲笔提名要捕杀李思白等十二人,先生姓名就赫然列入其中。幸好为时不久,解放军又大举南下,势如破竹,五月二十日解放西安,席卷关中,二十二日渭南也彻底解放。这年下半年,先生被组织派到西北军政大学训练处任副处长。

  一九五O年初,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都部长江隆基要先生去西北大学任职,此时渭南地委要先生回渭南工作,贺修之对先生说,渭南党组织已安排了他的工作,先生便回渭南,担任渭南专员公署三科副科长,兼任咸林中学校长。

  一九五一年,省上调五斋先生去西安,担任中国教育工会陕西省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一直到一九六五年因病退休时止。这十多年间,他由姚一征等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委员,先后被选为陕西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任省政协常委,省总工会常委等职。这十多年间,先生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了党的工运方针和对知识分子政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直到晚年还满腔热情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辛勤工作着。

  文化大革命中,雷五斋先生受林彪、 “四人帮”极左路线的迫害,一九七四年二月八日含恨沉逝,终年七十四岁。


/images/ljh/雷五斋先生.jpg
雷五斋校长是刘建侯同志的革命挚友

武军主编,峥嵘岁月回忆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04,第169-170页。选自中共榆林地委党史办公室编《榆林党史资料通讯》1984年第4期)回忆陕北革命

二七年四师被查封的回忆 作者:关中哲

  1927年7月,快要放暑假的前夕,即7月间的一天中午1,学校中五六位教师应高伯定(他在北京上过学,与校内的教职员认识)之请,在他家(在四师近旁)吃饭。应邀参加者有校长常汉三,教务主任罗端先,教师蔡楠轩、关中哲、雷五斋、赵少西,还有韩卓儒(绥德县长)作陪。吃饭将黑,在大门外、窗口突然有土兵向屋内窥探。一伪军官(后知叫刘润民)走进客厅,跟认识的韩卓儒、常汉三稍事寒喧,除将蔡楠轩、关中哲、雷五斋、赵少西四人拘留在室内以外,其余的人都让走了。那伪军官掏出伪省长宋哲元的一纸公文,对我们四人宣读了一遍。公文的主要意思是:将蔡楠轩、关中哲予以“正法”(即枪毙)。伪军官宣布之后,将我们四人拘留在高宅,他出去了。约两三小时后,他又来对我们说:“学校搜查过了,也没有什么,可是你们四人不能再在学校,要离开绥德。”说罢,让我们各回宿舍收拾行李。从此,我们同校内师生再未见面。第二天(或第三天)就离开了绥德。蔡楠轩一人去北京复学,我和雷、赵三人由山西公路回陕,途中遇见杨明轩(他只身离西安,要去四师),接谈后,四人一道回陕。

  自被逐离绥德后,听说四师被查封,情况不得而知。


  1. 此时间可能有误。多数记述为8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