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渭南县立固市初级中学校成立纪念碑文

民国碑文,原载于:《固市中学校史资料》2002.10

目录

编者按:此碑立于今渭南市临渭区固市中学内渭阳楼东侧,系1941年2月雷五斋校长任内,改制扩建之纪念。行笔优美,义达情详,无愧三贤故里,回响渭阳遗韵。文中亦有渭北英豪刘建侯(即刘振之)相关陈述,此碑立之日,刘公建侯已因支持革命获狱难染病,兴教育积劳离世。

渭南县立固市初级中学校成立纪念碑文1

  本校前身为渭南初中简易师范。雷校长2任内,始改组为固市初级中学。盖本校创建与变迁史详载,廿五年四月,本校发行周年纪念特刊内,李瘦枝校长所编述之本校沿革一文中,兹姑弗论,亦应昭告于世人者。此番改组经过与其始末,历尽艰辛,幸告成功,而充实光大,尚有待于负责者继续努力,方不负国家设学育才之意焉。夫本校何为而改组欤?考本校自创设以还中学,即包括小学。但在创设伊始,中小两级人数无多,容纳较易,迨廿五年后,地方文化渐高,读书子弟日众。济济一堂,教室宿舍已有不敷分配之感,不如前任。李詹两校长,虽有另辟院落,选将附小迁出计划,竟以款项支绌,时会未至,而无从实现。雷君五斋,曾为囊昔复兴渭中之主要分子,寻充简师教导主任,对本校关切殊深,知其内容亦最详。故自接任校长,殷殷于扩展学校者,无时或懈。廿七年暑期,詹君清夏辞简师校长职,雷方继之。时值倭寇西侵,士气激昂,青年御侮心切,求学者益形踊跃。关中多校大部远移,本校每期招考,辄有人满之患,且初取诸生,纯属妙令高才,以之培植师资,不惟学生不愿,而亦为情势所不许。此本校改革扩充之意而由起也。但是抗战期长,财力艰窘,师范存案成格难破,一云改组,谈何容易。幸赖五斋以办教育立场为国家抗建大计及无数青年前途设想,奋发坚决之精神,克服困难之环境,夙夕经营,弗辞劳怨,多方斡旋,卒底有成。今试踏入校门,辗转东向,行经校园中腰,纡徐北折,崭新院落接触眼帘内。有教室四座,冠冕堂皇;宿舍七排,整齐严肃;弦诵之声,缭绕于耳;活泼儿童,游戏于旁。凡徘徊游览其中者,心神没不爽壑焉。虽曰因陋就简,未免贻笑大方,第在公私交困之秋,穷乡僻壤之地,区区一校,仅凭接有詹任馀款若干而敢大兴土木,乃终告一段落,不可不谓为难能而可贵。按,建筑工程开始于廿八年秋季,廿九年仲春竣工,暑假后小学部暂且迁入矣,至改简师为初中情形。廿八年秋,即请准招开初中班,廿九年春初,始有改为中学附设师范之呈请。三十年一月中旬,当奉教厅颁发铃记,并转来准予照办之部令焉。现除小学不计,已有中学三一、三二两级六班,简师三零和三一级两班,八班学生几五百人。共沐时雨春风之化,殆不仅为一隅或一时之幸也。然而,本校所以能有今日,诚基于许多因素,要非校长一人所得私者。在发轫之初及举办中程,设非王厅长捷三、刘县长兴沛倡导于上,贺修之、蔡庆澜先后两教育局长赞助与旁,曷克臻此。再,绅士中如蔡江丞、安耀辰、李瘦枝、曹毓生、牛润堂、何子珍、刘振之3诸君与吾家仲哲,及于当时在校之各位师生,或则策划筹谋,或则奔走呼吁,智力劳力之供给,均足重视,而事务主任马子宜之监工修造,益颇得力。进而言之,高立卿军长顾念先父坟墓位置校侧,推爱本校,慨解义囊,姜伯范师长以发展教育之故,忍将民初为殉难袍泽李玉山、李敬顺等烈士所手创之北关英武祠一座,完全捐输。山鸣谷应,理有固然。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因之捐房捐款闻风兴起者,纷纷而来此,尤值得详加记述,永垂不朽者也。植青亦恢复渭中董事之一,授课供职未尝离校,校中概况,约略忆☐。因受五斋校长一再叮咛,而援笔述之,若夫捐房捐款之人名、村名应勒于后,以励来兹。

捐现款者

高立卿军长捐洋二千元

固市居民捐洋八佰元

固市商会捐洋五佰元

张世华先生捐洋五佰元

捐祠庙房料者
姜伯范师长 固市西关 西板桥 营里 固市寨子 苏杨村 东坊曲寺 焦家庵村楼楼史家 白家村 固贤村 木匠赵家

本校文椟 刘植青 笔述

教导主任 梁益堂 书丹

校 长 雷五斋 立石

中华民国三十年二月中浣


/images/ljh/ljh047纪念碑.png
渭南县立固市初级中学校成立纪念碑


注:

/images/goshi2/image017.jpg
渭南县立固市初级中学校成立纪念碑


  1. 刘世龙抄校 李军断句。原碑现立在渭阳楼东侧,碑文字小,且繁体字夹有许多异体字,用隶体刻写。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漫灭不清,所以上文个别字可能还有错讹。 ↩︎

  2. 雷五斋,渭南县庵王村人,中共早期党员,后长期支持革命活动,关心革命同志。1938年下半年至1941年下半年、1946年下半年至1949年2月,曾两次出任渭阳中学校长。在陕西教育界有一定的影响。解放后,曾任陕西教育工会主席等职。著有《从复兴农村说到我们简师要走的道路》发表在1936年渭南简易师范学校编印的《周年纪念特刊》。雷五斋校长与刘建侯同志是革命战友、是教育同事、也是好朋友。 ↩︎

  3. 刘建侯字振之(1895 — 1940)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人,在1922年就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革命活动,是陕西最早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和共产党员之一。积极筹建“五一”县,并担任五一县农民协会会长,参加过渭华起义。红26军第2团南下渭华失败后,在党组织安排下,资助刘志丹等人返回陕北。后在家乡渭北地区大力宣传和发展教育,曾任渭南县教育局教育委员,《新渭南报》社长。因发动群众赶走反动县长,后入国民党间狱,受迫害狱染病不治,1940年5月28离世。今安刘村尚有“革命先驱刘建侯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