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侯与渭南报业
摘自:临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临渭文史资料》第七辑,1996
节选《渭南报刊业史略》作者:宋克敏1996。《临渭文史资料》第七辑P200-P204。附原书图片于本文后,以便文史研究者溯源。
一九三七年,任《新渭南报》报社社长,在报上揭露渭南县长强云程给农民每亩农田增加一元二角附加税,以中饱私囊的罪行,遭到强的打击迫害,人被押,报社被砸封。当清查出强贪污三十万元赃款公布后,强被驱逐出渭南,刘建侯被营救出狱时已染病。1938年任县教育局委员。刘建侯为家乡革命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狱中染病,加上积劳成疾,1940年病故。参考落难英雄吓走县长,大义凛然光照千秋
以下原文摘录: ……
民国期间外地报刊逐渐传入渭南,市面上先后有新渭、大丰、田道兴、复记几家私人开办的书店,除经营书籍文具外,经销部分报刊。民国二十年(1931年)火车通达潼关后,外地报刊入陕数量增多,渭南街头出现报童、报贩,设置摊点或沿街叫卖。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七月一日火车通达渭南后,北平、天津、上海、汉口等地报刊随之传入渭南,数量种类也大为增加,销路广阔。
同年四月,渭南邮局开办了代订外埠报刊业务,一时非常繁盛昌达。对当时报刊普及、推广、销售、订阅起到了先导作用。
由于报刊的作用影响,对学校教师、高年级学生及公职人员反应很大,要求订阅购买者多而迫切。渭南一批文化人,开始酝酿办报。于当年办起了《渭南报》。后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停刊,时间不长即复刊。复刊后更名为《新渭南报》。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三日该报向邮局申请新闻纸登记及十月五日第317号报1载:复刊后为日报,八开石印,单面两版,每日一张,售价三分,每期发行1050份,由邮局寄往外埠502份,本埠发行520份,社址设在渭南城内东大街民众教育馆内,主笔张寄萍,社长刘振之2(字建候渭南信义乡安刘村人,早期共产党员)。该报至渭南解放前停刊。
……
注释:
附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