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刘建侯故居旧址

转自:临渭区档案局编《临渭红色印记》,2016,西安,三秦出版社

目录

刘建侯,这个名字是绕不过去的。不论是研究陕西最早的党团建设,或者渭南的农民运动;不论是研究渭南近代报业文化,或者临渭近代教育发展。刘建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许多重要场合的主角。如果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渭南历史,没有涉及到刘建侯,那样的研究肯定不完整,甚至断片。百年之后,后人缅怀先贤,重新思考,刘建侯先生到底是为了什么,除了必胜的共产主义信念外,还有什么思想支持他做出那惊天动地的举动。我认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30年11月随部队回陕,利用职务之便,支持掩护党团秘密活动。1933年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被困的刘志丹、王世泰等人在地方党的协助下去刘建侯家向其夫人借走280块银元作为路费返回陕北。

刘建侯故居旧址

  位于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

  刘建侯,字振之,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人,生于1895年,毕业于下邽景贤书院,与屈武同窗,早年曾在本乡及临潼三育以教书为生,接受新思想,支持“五四”学生运动。1922年8月,与好友王尚德一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应王尚德、张浩如邀请在私立赤水初等职业学校任训育主任,实行义务教学,对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

/images/ljh/043-1.jpg
渭北英豪刘建侯
1924年6月,陕西地区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特支成立,刘建侯任组织委员。特支直属团中央领导。1925年12月与王尚德等人一起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曾为故市一带农民交农斗争出面严词诘责反动当局,在谈判中为农民争利益。也曾任“渭南县临时教育维持会”委员,参与领导反对渭阳中学校长贾雨天、驱逐渭南县反动教育局长王述道的斗争。1927年5月,渭北分县成立,名“五一县”,刘建侯当即被选为五一县农民协会会长。“宣化事件”后,由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指示,渭阳中学被查封,农民协会被迫解散后,他赴洛南三要司许权中部队工作。渭华起义时,返回渭北任孝义区委书记,化名陈济世,负责渭北地下交通和兵运工作。
/images/ljh/043-2.jpg
刘建侯故居旧址上他儿子家重新修的房子
! 参与了焚烧故市板桥村军粮台活动。渭华起义失败后,因被敌追捕,只身潜往河南寻找王尚德,进入杨虎城部队任提款委员。1930年11月随部队回陕,利用职务之便,支持掩护党团秘密活动。1933年红二十六军南下失败,被困的刘志丹、王世泰等人在地方党的协助下去刘建侯家向其夫人借走280块银元作为路费返回陕北。1934年,刘建侯弃官回乡,从事教育事业,发起恢复了被查封的渭阳中学。1935年集资创办了安刘小学。安刘小学(原振之小学) 1936年西安事变后,与王尚德等携手开始抗日救亡工作。1937年任渭南报社长,因该报揭露渭南县长强云程贪污而遭关押,报社被查封,后被营救出狱,1938年任县教育局委员。刘建侯为家乡革命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积劳成疾,1940年5月28日病故,安葬于安刘小学东侧,由王尚德题词,负祗天书写条幅,被称颂“刘振之先生,为人正直,品学兼优,常为人道主义而奋斗”。百日后,王尚德亲手在其坟前植梧桐两棵,以示怀念。1941年由王尚德呼吁,安刘学校呈请县政府核准,改校名为“振之小学”。
/images/ljh/043-4.jpg
信义乡刘建侯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