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记王璋峰先生二三事

原载: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渭南文史资料》第二辑,作者:王亦哲

王璋峰即王尚德先生与刘建侯刘振之先生的革命友谊,是持久坚定的,是真诚高尚的。从他们参加革命之前开始一直持续到1940年5月刘建侯获狱难染疾、含恨离世之后,他们立足渭河南北,为地方教育呕心沥血,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本文中有“ 斗争更加尖锐了,我们队伍中个别斗争性不强的人也动摇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便向王璋峰、刘振之(中共早期党员,王、刘原系老朋友)两先生求援,请教斗争的策略与方法。”,另文中有“1939年……王尚德义愤填膺,利用《渭南报》发动了驱逐强云程的斗争。强采取镇压手段,查封了《渭南报》,拘禁了该报社社长刘建侯。”

记王璋峰先生二三事 作者:王亦哲

  王璋峰先生原名尚德,是我市(编者按,渭南市临渭区)程家乡人,热爱祖国,嫉恶如仇。他是我省革命先驱者之一,把马列主义的种子撒遍了渭水南北,光辉的革命业绩已载入渭南地方史上。这里所提到的,虽只是我和他接触中耳闻目睹的只言片语和简略事实,但使我却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特书此文,以表示对先生的敬仰和怀念。

一、打败日本侵略者,盖大楼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的10月间,王璋峰先生在赤水职业学校(赤水中学前身)召开了一次抗日救国座谈会,大约有五、六十人参加,其中许多人是学校教育工作者,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抗日救国的会议。他在这个会议上,发表了长篇讲话,论述了停止内战积极抗日救国的深刻道理,深受到会者的赞许,会议开得十分烈,直到黄昏时结束。离开会场时,由于王璋蜂先生的眼晴高度近视,碰在会议室的柱子上,并且发出了声响。大家急忙回头去看,只见王璋峰先生仰头望着柱子,哈哈大笑地说:“我没有留心碰在了柱子上,不要紧,等我们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把这个小会议室拆了,把这根柱子拔了,盖上没有柱子的大楼房,就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于是大家又一阵哈哈大笑起来。从此,“打败日本侵略者盖大楼”这句话便在群众中流传起来,并且不断激发大家抗日的决心和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高大的楼房拔地而起,到处皆是。王璋峰先生的预言实现了,我想璋峰先生一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的。

二、搬掉绊脚石,车子不倒尽管推

  1938年,全国出现了打倒日本侵略者的新高潮,但这并不是说抗日道路上的大小阻力完全没有了。恰恰相反,大大小小的绊脚石仍然不少,比如渭文乡(今辛市乡)的联保主任沙某就是一个。他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主张,积极破坏抗日活动,横征暴敛,荼毒乡里,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恨和反抗。在群情激愤下,这个乡张世俊、杨瑞兰、赵毓玑和我也被卷进反霸斗争的活动中去。这个联保主任在群众愤怒斗争中变得更加狠毒了,他利用手中的权力,组织乡保武装封锁了沙王、上涨两渡口,企图断绝在县上组织反霸力量的人与该乡群众的联系,并且扬言要杀尽共产党,血染渭文乡。斗争更加尖锐了,我们队伍中个别斗争性不强的人也动摇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便向王璋峰、刘振之(中共早期党员,王、刘原系老朋友)两先生求援,请教斗争的策略与方法。王璋峰先生便把我们反霸斗争的情况报告给当时的进步县长崔孟博,请他站在我们一边支持我们的斗争;另外安排了我们在县上的住处,并通过白王渡与本乡的群众取得联系。当时,他十分郑重地告诉我们,对于抗日道路上的顽国派必须针锋相对,公开揭露他们破坏抗日的反动事实,特别是把群众发动起来,把斗争坚持到底,如同群众所常说的那样,“车子不倒尽管推”,不取得斗争的胜利誓不罢休。就这样,在璋峰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公开揭露了这个联保主任的八大罪状,经过前后三、四个月的较量,终于把这个联保主任赶下了台。

三、躲避敌人,逃避斗争是一个革命者不应有的行为

  1946年,王璋峰先生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前夕,有人把反动派的暗杀阴谋告诉给了王璋峰先生,并且劝他到外地暂躲。但王璋峰先生却毅然决然地说:“革命就是和敌人作斗争,如果躲开敌人,避开斗争,我们去革谁的命。”他仍坚定不移地留在工作岗位上,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果然敌人暗下毒手,1946年8月13日,特务们乘卡车来到赤水,先派一特务以有入找为名,诱骗王璋峰先生出校门,随后又有两个特务跟上来。到离校不远一水渠旁,王先生发现情况不对,立即破口大骂。特务恐怕惊动他人,立即开枪,一生忠于革命的王璋峰竟不幸遇害了。

  王璋峰先生慷慨就义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但他忠贞不二,把革命进行到底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王璋峰先生的光辉革命形象永远留在人民的脑海里。

(作者系早期共青团员、现任渭南市政协委员)

/images/ljh/ljh038-1.png
王尚德烈士陵园为纪念陕西地区共青团最早创建人、地区农民运动旗手、陕东革命教育家王尚德烈士而修建

/images/ljh/ljh037-1.jpg
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渭南文史资料》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