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县的始末
原载: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渭南文史资料》第二辑,作者:杨国强
在中共党史上,这是一起方式独特、机会难得、结果鲜见的革命,可以称之为“五一风暴”或者“渭北风云”。为后来渭华起义的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树立了必胜信心。众多渭华地区儿女组成早期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在陕西的优秀群体。渭北英豪刘建侯刘振之先生无疑是这场风暴中走在最前列的革命家……特支便决定指派在渭北当地有名望的中共党员刘振之(刘建侯)1,一方面与渭北的知名人士联系,一方面以渭北广大群众的名义,到西安进行串联活动,争取渭北籍旅省学生的同情和支持,联名请求新成立的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新的县制。刘振之(即刘建侯)受党组织的指派和渭北知名人士以及广大群众的委托,于是年3月去西安。刘振之(即刘建侯)到西安后,先与西安民立中学学生、渭北同学同乡会会长王克仁联系,讲明来西安的意图。王克仁与刘振之(即刘建侯)商议后,遂在民立中学召集渭北同学同乡会会员开会。……
五一县的始末 杨国强
渭南在历史上曾一度设置过五一县,可是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并不多。
五一县的前身是渭南县的渭北分县。
早在1927年以前,渭南县制就在渭河以北渭南县辖区设立了渭北分县,分县县衙设于渭北首镇—故市镇,位于镇东北场。分县设县佐(称副县长)一人,代行县长职权,主要管理渭河以北32里的政务、税收、民事纠纷等。分县设有教育、财税等局。
20年代初期,
由于军阀混战,苛政盘剥,匪患无穷,民不聊生,这里曾暴发过颇有影响的“交农”运动,反抗官府的压迫剥削。1923年1月19日,渭北分县农民,为求生存,以鸡毛传帖为令的办法,联合全县四、五万民众,手持又把扫帚、肩扛锄头粪耙,从四面八方云集故市镇,向分县官府进行交农。交农民众高举农具,高喊着:不种地不纳粮,不交农活不成,进城向官府去交农!交农民众将故市镇四城门围得水泄不通。反动当局指示守城军队向农民开枪镇压,造成两人死亡,8人受伤的流血惨剧。1927年夏、秋两季,渭北农民又进行了两次交农斗争,迫使官府不得不向民众张示布告:附加烟款全数豁免,农人回家好生种田。
1927年春,在中共渭阳特支的秘密领导下,
渭北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各村农民协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为反抗渭南县官府摊派捐税负担的不合理,渭北知名士绅白世芬、武禄山、南慎初等人和广大民众纷纷酝酿,在渭河北另成立一个新县,与渭南县分治,以白世芬、武禄山等为首,成立了渭北分治委员会。根据名绅和群众的要求,特支党组织开会研究,分析了形势,认为广大群众这一要求(在渭北另成立新的县制与渭南县分治),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队伍。特支便决定指派在渭北当地有名望的中共党员刘振之(刘建侯)1,一方面与渭北的知名人士联系,一方面以渭北广大群众的名义,到西安进行串联活动,争取渭北籍旅省学生的同情和支持,联名请求新成立的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新的县制。刘振之(即刘建侯)受党组织的指派和渭北知名人士以及广大群众的委托,于是年3月去西安。刘振之到西安后,先与西安民立中学学生、渭北同学同乡会会长王克仁联系,讲明来西安的意图。王克仁与刘振之(即刘建侯)商议后,遂在民立中学召集渭北同学同乡会会员开会。会议由王克仁主持,介绍了刘振之(即刘建侯)的身份和来西安的使命后,刘振之(即刘建侯)讲了他这次来西安是受渭北父老乡亲的委托,说明渭南县分治的原因和渭北户大人民要求在渭河北另成立新县的愿望,请求渭北旅省同学对此享子以声援和支持。刘振之进后,旅省渭北籍的同学一或表示同意和支持。几天后,又在西安承德中学召开渭北同学同乡会第二次会议。会上,刘振之(即刘建侯)再次讲了情况后,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支持和声援,唯有承德中学渭北同学同乡会会员校文经不同意渭北分治,和渭河南的几个同学起来反对,当场与刘振之(即刘建侯)辩驳,加上渭河南几个同学恣意哄闹会场,与刘振之(即刘建侯)、王克仁等渭北同学吵了起来,致会议未能开成,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这次会后,刘振之(即刘建侯)要返回渭南,王克仁、陈振生等二、三十名渭北同学,随刘建侯(即刘振之)一同返乡探家。在返回途中,王克仁等同学询问刘振之(即刘建侯),渭北广大父老乡亲派你来西安为了建立新县制,你的任务没有完成,回去后咋办呢?当时刘振之(即刘建侯)为此事很作难,大家便一起商量办法,王克仁提出是否给省政府写个呈文,陈述理由,恳求省政府批准。大家都同意,刘振之(即刘建侯)也认为这个办法好,说回去后找人再写呈文皇报。陈振生同学说:我的意见让刘振之(即刘建侯)先回去和地方知名人士商量办法,我们同学不回家乡立即返回西安,找我父亲陈鸿吉协助写一呈文,由渭北同学同乡会负责呈报政府,并负责催办。大家一致同意陈振生的意见。让刘振之(即刘建侯)先回渭北作地方上的工作,王克仁等二、三十名同学便折回西安。返回西安后,大家推举王克仁、陈振生等四、五个同学为代表,到菊花园陈老先生的住处,找陈老帮助。陈振生向其父介绍了同学们,说明大家的来意又详淡了渭北知名人士和广大人民要求另建新的县制的愿望以及刘振之(即刘建侯)来西安的经过,请其父帮忙起草一个呈文。陈老先生是渭北交斜人,出于乡土观念,也表示同情和支持,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请求,便起草了一纸呈文,交同学们抄写一份,呈报省府。当晚由陈振生抄写好呈文,第二天上午由王克仁率领十多名同学,带上呈文到陕西省政府找省主席于右任。于主席热情接见了同学,让大家坐下后问同学们有什么事情求省府办理?王克仁站起向于主席说明了来意,并把写好的呈文递交给于右任主席。于主席接过呈文看到呈文中“渭水直贯其中,天然所以县南北”的这两句话,引起了极大的注意和兴趣。于主席一边看,一边手托胡须,吟了几遍,后又用红笔圈了。他问同学们:此呈文出于何人手笔?同学们答:是请陈鸿吉老先生起草的。于主席接着说:“蕴斋(陈鸿吉)先生和我是同榜举人,他现在何处?”陈振生说:“我父亲刚从外地回西安不久,暂居菊花园处。”于主席告诉陈振生:“告诉陈老先生,来日我一定登门拜访。”于主席又告诉同学们,关于在渭河北另设立新县制与渭南县分治之事宜,一定很快研究办理。隔了十多天,不见省府批复,王克仁、陈振生、陈岳军等同学先后去催问过两次,最后一次去时,又见到了于右任主席。于主席说:“已经作了研究,你们等一下,我这里就批。”他坐下右手执笔,问道“新县叫啥名称好呢?”又说:“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日,就给你们批个‘五一‘县吧 !”2 这就是五一县名称的来历。
陕西省政府正式批准挂牌后,
渭北分县县传孙武臣3和渭北分治委员会,积极筹备召开庆祝五一县成立大会。5月4日,在故市镇西南场搭台子开庆祝五一县成立大会。除故市镇各机关,学校、居民参加外,渭北各地区、村农民协会会员手持武器,整队前往,共有万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刘振之(即刘建侯)1、王勉之4主持。会前中共渭阳特支作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利用成立五一县召开大会之机,安排人在台上揭露孙武臣贪污罪行,借以发动 农民协会会员和群众反对孙武臣充当五一县县长。大会宣布新的五一县正式成立,由孙武臣任县长后,即有人上台发言,当众揭露孙武臣的一些贪污事实,台下群众一致要求孙武臣当众答复。事出突然,孙武臣面对愤怒的群众,站在台前,呆若木头,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台下农协会员,一边高喊“打倒孙武臣!”、“县长要民选!”一边冲上台去,将孙武臣从台上拉了下来。会后,群众进行了游行示威。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孙武臣未能被驱逐下台,但这场斗争却给反动当局以有力打击,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五一县分治和渭南统一合并,
前后历时仅8个月时间。1927年秋,渭南县县长袁戚羽(左戚右羽字)和渭河南一些知名士绅,多次向冯玉祥告状,反对渭北分治,要求统一渭南。冯玉祥电令陕西省政府立即立案处理,维持旧县制,统一渭南县。省政府于12月5日召开第21次会议研究议决,将渭南分治案议决取消,仍照旧县制办理,令省民政厅及渭南县长遵照执行,否则以抗命论处。省政府议决案下达后,渭北士绅和广大群众不愿接受,渭北分治委员会请愿团代表白世芬等又请求省府准予分治,省府未准。渭南县县长袁戚羽(左戚右羽字)奉省府令派潘达观、王廷栋为委员,赴故市镇筹办统一渭南县事宜,故市镇和周围村庄民众闻声大起反对。在中共五一县委的部署下,于12月23日上午12时,在故市镇城内聚集数千人,满腔激愤,闯进县佐衙内,潘达观闻风逃走,王廷栋未逃脱,被群众当场抓住,饱尝一顿拳头。民众队伍又赴故市镇驻军第十三军骑兵营部,找营长刘国卿请愿,提出四个条件:①暂不合县;②驱逐王廷栋,潘达观离渭北;③惩办渭北主张合县之恶绅;④请求刘营长去电报告省政府服从民意。12月23日,渭北人民又请求分治,请愿团主席白世芬呈文省政府请求将分治案重新议决,速予发表。省政府批示:维持省府第21次会议议决案,不准分治。省府又以故市镇县佐违反议案为由,决定裁撤县佐职务,统归渭南县县长接受办理。至此,五一县被撤销,统一合并为原渭南县。
注释:
刘振之,又名刘建候,渭南市信义乡安刘村人。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时任渭北分县教育局视学,后任五一县农民协会会长。 ↩︎ ↩︎ ↩︎
五一县的来历,也有人说是5月1日这一天开成立大会,才叫五一县。据当事人王克仁老先生回忆,证实是5月1日这一天批准的。有不少人回忆五一县成立大会是5月4日召开的。 ↩︎
孙武臣,又名孙绳武,1927年春,国民联军方振武部由故市东进时,放任的渭北分县县佐。后任五一县县长。 ↩︎
王勉之,渭南市辛市乡木匠赵村人。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员,1926年11月创建中共隆兴独立支部,任书记。后任中共隆兴区委书记。1927年秋任中共五一县委委员、县委书记等职。渭华起义中调任中共蒲城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