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渭南的早期传播
原载:临渭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临渭文史资料》第八辑,作者:段志安
摘要: 建立领导核心,王尚德1922年7月归里,8月即联络张浩如、刘建侯,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组织,9月,又同好友田涵荣,张浩如等创办了乡村教育研究社,以此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其他革命活动的领导核心。……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武维化、张宗适、刘映胜、姚志哲等人,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先后被党、团中央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刊登。
马克思主义在渭南的早期传播 段志安
今年(编者按,指1999年)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80周年。80年沧桑巨变,历史将马克思主义恒定在指导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的座标上。回顾马克思主义在渭南的早期传播,将有益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学说,更加自觉地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传入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人渭南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五四运动的震荡。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而五四运动最伟大的历史成果,就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陕西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加上反动当局有意封锁,五四运动的消息,直到5月14日西安《长安日报》才首次作了简单报道。但此后宜传渐多,西安学界亦日渐沸腾,罢课、集会、游行、散发传单、抵制日货、声援北京学生反帝爱国,前后数月,波及三秦大地。渭南,以学生为主体的游行,集会亦数月不断,尤以发动民众抵制日货为突出。在这些活动中,马克思主义被作为一种新文化,新思想新思潮被传播,被吸收,使渭南人民耳日一新。
二是陕西一些地方报纸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作公开介绍。
渭南当时以河为界,河南属反动的的陕西督军蔡树藩管辖。河北属以余佑仁(编者按,应为于右任)为点司令的陕西靖国军管辖区内民主空气比较活跃,陆续出刊过几种报纸,如《启明日报》、《捷音日报》、《正义日报》等。这些报纸一般都较倾向进步,对新思想的宣传较多。其中尤以《正义日发》“阑发革命理论,介绍中外学说,对社会主义思想尤多宣传”(王淡如回忆,见《陕西靖国军》第468页)。滑南,尤其是渭北不乏其读者。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渭南,还处在新思想的启蒙阶段,一方面是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篇幅零散,内容肤浅,另一方面是读者群中真正理解并身体力行者更为少见。故上述情况只能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在渭南的萌芽和起步,比较广泛而深人的传播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
马克思主义在渭南的广泛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革命活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渭南得以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省内外各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如百花竞开,在评论陕政和介绍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宣传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省外一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陕籍旅外学生,创办以陕西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刊物,其中主要的有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1921年10月在北京创办的《共进》半月刊,雷晋笙,严信民等1922年在上海创办的《秦铎》、《新时代》旬刊,武止戈、屈武等在天津创办的《贡献》月刊,1923年又有刘秉钧等创办的《汉钟》,《南镀》等刊物。特别是《共进》杂志,当时在陕发行量很大,它不但较系统地介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多次刊登中共中央文件及其领导人的文章,颇具影响渭南当不乏其读者。
在省内,从1924年到1925年间,各地以共产党人为主也相继创办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纸和刊物。这些刊物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实际斗争相结合,效果尤佳。要有魏野畴主办的《青年文学》(后改为《青年生活》),雷晋笙、崔孟博等主办的《西北晨钟》、蒲子政、元惟恪等主办的《渭北青年》张秉仁、关中哲等主办的《西安评论》、赵葆华、宋树藩等编辑的《青天白日报》,何镜清、黄宪之等编辑的《新社会报》等。这些刊物与旅外学生创办的刊物,互相配合,交相辉映,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陕西较为广泛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渭南为陕东革命的发祥地,其传播之广泛,深入自不待说。
马克思主义在渭南得以广泛传播,第二个方面的主要原因是,1922年以后,在外地求学期间,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渭南籍革命青年相继返渭。他们肩负宣传革命,建立党、团组织的历史重任,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
最早返渭的是1922年7月从武昌中华大学毕业的王尚德。此后,在华县私立咸林中学先后加入党、团组织的李维屏、苏土杰、苏仕倜、张秉仁、雷光显、张辑、冯志敬、李凌云、闫天民等,从西安第二职业学校毕业的宋蔚青,从三原渭北中学、第三师范毕业的姚志哲、薛应选、杨纯德等亦先后返归故里。这些不计身家,心怀天下的不羁之土返渭后,先后都与王尚德取得了联系,为渭南党、团组织的创建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渭南的革命启蒙工作呕心沥血,不少人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楷模和中坚。
王尚德的卓越贡献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渭南早期传播,在众多播火者中,论贡献当首推革命先驱王尚德。
王尚德1918年秋考人武昌中华大学,1922的7月前在该校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受武汉地区党组织及董必武派遣,回到家乡——渭南程家乡郭壕村,从此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他的革命业绩,己有多部专著作过详细介绍,这里只就其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个方面的卓越贡献和实践,概括地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建立领导核心,
王尚德7月归里,8月即联络张浩如、刘建侯,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组织,9月,又同好友田涵荣,张浩如等创办了乡村教育研究社,以此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开展其他革命活动的领导核心。
二、建立中心阵地。
一回到家乡,便约张浩如、田涵荣、利用赤水西南法济寺旧地,办起一所私立初等小学,1923年改为职业学校,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进步报刊;经常举办读书会,演讲会、辩论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鼓励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武维化、张宗适、刘映胜、姚志哲等人,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文章先后被党、团中央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刊登。从1922年9月开学,至1925年夏,赤水职业学校所有学生,加入党团组织者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赤职”无愧于陕东革命的摇蓝。
三、创办革命团体。
从1922年至1925年,王尚德除在“赤职”亲自创办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平民教育服务团”外,还同在华县咸林中学任教的中共党员王复生建立了“青年励志社”,同陈述善在华县谷堆建立了“高九育年同志会”,通过张秉仁又在西安成德中学建立了“育年文学社”。所有这些团体,都以吸收,指导广大进步膏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生要活动内容,努力培养革命骨干。
四、扩大宜传范围,这方面的主要活动有:
1.利用1925年暑假,同魏野畴,耿炳光等在三原举办了署期讲学会,王尚德主讲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25年冬,又在“赤职”举办了寒假社会科学研究会。渭南都有不少参加者。2.组织平民教育团,深入农村举办平民夜校14处,向广大农民进行革命启蒙教育。3.利用节日开展各种纪念话动,如“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李克卜·内西、卢森堡逝世纪念会”,“孙中山追悼大会”和“五卅运动后援活动”等。
五、建立早期党、团组织。
1922年7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组织建立以后,1924年6月正式成立了陕西地区第一个团支部——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干事会。1925年2月,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赤水特别支部。同年冬,建立了陕西地区最早的两个党组织之一——中国共产党赤水特别支部。党、团组织的建立,既是王尚德倾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向一个更广泛更深入的新阶段的开端。
六、开展革命斗争,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王尚德等热情宜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宜传活动与实际的革命斗争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渭南人民的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革命意识与日俱增,革命热情日见高涨。在党、团组织的精心策划和领导下,以学运和农运为主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使渭南成为当时陕西革命形势最好的县份之一。1923年冬和1924年春,故市和东西两原数万农民举行的声势浩大的“交农斗争”,被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陈独秀誉为“农民自数”的榜样和方向。1925年冬,成立了陕西第一个村农民协会——渭南县东张村农民协会,此后至1927年底,全县已有村农协371个,区农协23个,县农协两个(含1925年5月在故市设置的五一县),农协会员发展到数万人,1928年2月发生“2-29宣化事件”,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开辟了陕西党的工作的新纪元”。同年五月爆发的“渭华起义”,更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起义后成立的崇凝区苏维埃政府和陕东农民赤卫队,在陕西都是首开先河。
随着马克思主义日益广泛深入的传播,和以学运、农运为主的革命斗争的迅猛发展,党、团组织亦不断发展壮大。至1927年底,己建立中共县委两个(包括五一县委),团县委两个、区委11个、党支部36个,党员700余人,1928年4月渭华起义前夕,党支部又发展到70个,党员发展到840人。王尚德等革命先驱呕心沥血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火种己成为撩原之势,燃烧在渭河南北、秦岭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