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早期革命家 — 刘映胜传
> 本文原载于《中共渭南党史人物传》(第一卷),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张军孝
刘映胜(1919-1988),也是信义乡为中国革命做过贡献的革命老前辈之一。1910年12月23日出生于信义乡安刘村。幼年在国民小学读书,1925年,由族叔刘建侯(字振之,陕西最早的党员之一)引领,插入王尚德为校长的赤水职业中学学习,走向革命道路。刘映胜参加过渭华起义。刘映胜与陈浅伦是战友。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功绩将与世长存。
刘映胜
刘映胜,原名映圣,化名杨声。1910年12月23日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幼年在国民小学读书,1925年,由族叔刘建侯(字振之)引领,插入王尚德为校长的赤水职业中学学习,不久,即参加学校学生自治会的工作。
1926年1月,他以渭南学生联合会代表身份出席了在西安召开的陕西省学生临时代表大会。2月,由王尚德等介绍在赤水加入团组织。是年春,镇嵩军刘镇华围西安,陕东各校学生纷纷反对刘军烧杀劫掠的斗争,刘映胜以“燕声”笔名在《中国青年》上发表《陕东的青年斗争》一文,讴歌了青年学生反封建军阀的革命行动。同年夏,他入党,并任中共赤水特支委员兼共青团赤水特支书记。1927年2月,他参加了共青团陕甘区委代表会议。渭南党、团县委成立后,任共青团县委宣传部长兼管团区委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党团组织由公开转入秘密活动。1928年5月,刘映胜参加了渭华起义,表现得机智勇敢。受中共陕东特委书记刘继曾指令,他从西原出发,赴西安找中共陕西省委,汇报敌人进攻渭华的紧急情况。当刘映胜赶回渭南传达省委书记潘自力的指示时,已见不到特委和县委人员,一片白色恐怖笼罩渭华高原。他急忙赶到赤水职中时,只见学校空无一人,又到新庄找见党支部书记程养谦,商量后暂回到渭北安刘村家中躲避。起义失败后,映胜在险恶的环境中毅然担任渭南县团委书记,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斗争活动。
1929年1月下旬,刘映胜出席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在蒲城荆姚召开的第三次扩大会议,并担任了共青团陕西省委宣传部长。2月上旬,由于叛徒出卖,他与李子洲、刘继曾、李大章、徐梦周等十多名党团省委领导人被捕入狱。在关押期间,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直到1930年底,杨虎城进驻西安才得以出狱。而后,他在渭南赤水与团省委巡视员贾拓夫接上了组织关系。1931年1月,共青团陕西省委改组为西安市委,映胜任书记,他与组织部长杨荫川,宣传部长贾拓夫共同领导共青团工作。1932年2月,在共青团西安市委的基础上组建了团陕西省委,任团省委书记,同时又是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之一。同年冬,调任中共陕西省委任组织部长。
1933年3月,刘映胜调任中共三原中心县委书记,领导渭北党的工作。6月,中共陕西省委派他任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政治委员和改编后的红二十六军第四团政治委员。7月下旬,他作为中共陕西省委代表,与王泰吉等领导了震憾西北的耀县起义,并作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政治部主任。中共陕西省委遭敌人严重破坏后,刘映胜于同年8月由薜家寨赶赴西安,重新组成陕西临时省委,他任书记。一方面向中央报告陕西党组织的情况,请求指导,一方面进行组织整顿工作。同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又被捕入狱。此后,脱离了党组织关系。后经营救出狱。
自1933年冬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刘映胜虽离开了党的队伍,但他一直坚持民主进步活动,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期间,他曾与史克寿,王世英、李致祥在上海主办过《渭流》半月刊;先后担任《工商时报》事务主任、《秦内时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经理、《益世报》副经理等;开展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斗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恐吓和政治迫害。1949年1月奔赴延安。
新中国诞生后,刘映胜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他先后任陕西省二中教导主任,西安铁一校长、西安市政协委员等职务。“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与摧残。1988年6月22日逝世,终年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