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地方志》中对早期渭南党建工作和刘建侯同志的记述
来源:《陕西地情资料库•渭南地方志》- 第八编社会团体 - 第一章青年团体 - 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922年7月,在武汉中华大学求学的渭南学生王尚德受董必武及武汉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家乡,在筹建赤水职业学校的同时,发展张浩如、刘建侯、赵子宜、李尔克4人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
《陕西地情资料库•渭南地方志》
第八编社会团体 第一章青年团体 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一节共产主义青年团
组织
1922年7月,在武汉中华大学求学的渭南学生王尚德受董必武及武汉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家乡,在筹建赤水职业学校的同时,发展张浩如、刘建侯、赵子宜、李尔克4人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8月,建立陕西省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自任书记。后通过恽代英、李汉俊与团中央取得联系。1924年6月上旬,根据团中央正式建团的指示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干事会,王尚德为书记,张浩如为会长,直属团中央领导。8月,团赤水支部改为特别支部,活动范围在渭南、三原、西安等地。至1925年春,建立了三原、华县两个支部,共有团员30余名。同年,共青团渭南、渭阳、澄城、富平特别支部和荆姚支部(隶属团渭阳特支)、华县谷堆小学支部(隶属团赤水特支)先后建立。
1926年12月,共青团渭南地方委员会成立,宋蔚青任书记,隶属陕西党团联席会议,机关驻渭南县立高级小学。1927年3月,改属共青团陕甘区委领导,下辖赤水、渭阳、高塘3个特别支部和乐育小学、长稔小学、渭南县立高小、单级师范等支部。澄城、富平特支属团西安地委领导。
1927年大革命高潮时期,渭南地区境内团组织有较大发展,共建立8个特支,24个支部,有团员300余名。
大革命失败后,团的活动转入地下,但组织却有发展。截止1928年5月,建有渭南、华县、五一、蒲城4个县委,15个区委,77个支部,团员1400多名。渭华起义失败后,渭南、华县、五一三个团县委及一部分基层组织遭到破坏。
1928年9月,共青团渭南县委成立,后由于主要负责人相继调离,组织停止活动。30年代初,蒲城、韩城、白水等地团组织也相继被国民党破坏。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团结广大青年一致抗日,决定将共青团改组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青年救国组织。“西安事变”后,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蒲城县建立“蒲城县中小学学生救国联合会”,澄城县建立以青年为主体的“抗日救国牺牲团”。1937年,蒲城、合阳、韩城、华县、渭南、富平、朝邑、澄城、华阴等县建立了“民先队”县队部或直属区队部。1938年下半年,渭南、华县、蒲城、朝邑、大荔、韩城、澄城等县先后建立了“青救会”组织。1939年,由于国民党的摧残和破坏,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这些革命团体转入秘密状态,或以“自乐班”、“夜校”等合法形式活动。后不久,因国民党破坏活动的加剧而终止。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上半年,全区各县从韩城、澄城开始,陆续组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5月,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渭南地方工作委员会。10月,又建了大荔地方工作委员会。全区有团总支4个,团支部165个,团员4061人。1950年5月,两个地方工作委员会合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渭南地方工作委员会,内设组织、宣传、青工、学少、军体5个部和秘书室。在农村生产自救和土地改革运动中,大批优秀青年被吸收入团,团员发展到23465人,占到青年总数的7%。1956年10月,青年团渭南地委随同中共渭南地委撤销,各县团组织直属团省委领导。1957年5月,各县团组织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1年8月,共青团渭南地区委员会恢复。全区有团委367个,团支部6436个,团员98138名。“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团组织停止活动。1969年冬,按照上级团组织部署,全区开始整团、建团活动,至1972年底,全区各县团县委全面恢复。1973年2月27日,在渭南县城召开共青团渭南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工作委员会,书记1人,副书记3人,委员59人。
粉碎“四人帮”之后,团地委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又一次在全区开展整团建团活动,并注意接收在“四化”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青年入团。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一些基层组织出现涣散现象,1983年,全区农村团支部进行整顿。1988年,又对99%的基层组织颁发了团员证。至1990年末,全区共有团县(市)委11个,基层团委456个,总支417个,支部6883个,团员196115人,占青年总数的21%。
青年运动
1922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组织成立后,即在华县咸林中学、三原省立第三师范、渭北中学、赤水职业学校先后组建“青年励志社”、“青年自进团”、“平民教育服务团”等进步青年组织,并于1924年夏开始,在赤水一带农村成立“平民夜校”,结合实际向青年学生和农民介绍《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宣传马列主义,进行革命启蒙教育。
1925年春,团赤水特支领导渭华一带学生、农民及各界进步人士,配合国民军驻陕部队开展武装驱逐军阀刘镇华的斗争。特支书记王尚德任陕东驱刘总指挥。赤水职业学校的学生印刷大量驱刘传单,由赤水一直撒到渭南县城。农民武装截击刘部溃散部队,缴获大量枪支。5月4日,西安爆发了学生驱逐军阀吴新田运动,团赤水特支联合团渭阳、澄城等特支,发起召开全省学生总会会议,分别建立渭南县学生联合会、陕东学生联合会,澄城县各界驱吴后援会等革命团体,向各界广泛宣传吴新田罪行和驱吴意义,得到军、商、教育等界同情和支持,有力地声援了西安学生的驱吴斗争。与此同时,各地团组织还领导青年学生开展了“五卅运动”后援活动。
学生的反帝、反军阀斗争,引起一些守旧的中小学校长和县教育局长不满,他们指斥学生“不务正业”,通过行政手段极力压制和阻挠。为了扫清革命道路上的阻碍,各地团组织领导青年学生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富平县第一高等小学学生通过罢课示威,迫使县政府撤换了校长刘恢侠和县教育局长汝筱简。澄城中学学生散发传单,书写标语,游行演讲,揭露县教育局长杨射斗强迫学生尊孔读经,不准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径,迫使杨射斗去职。团赤水特支建立渭南教育促进会,会同渭南县学生联合会,联络在西安求学的渭南籍学生及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开展了驱逐县教育局长王述道的斗争,迫使王述道下台。在教育促进会主持下,选举共青团员雷光显、王悦益及进步人士许伯衡组成教育维持会执掌县教育局大权。
这一时期,团赤水特支根据党团中央的指示,开始注意开展农民运动。团员和学生在“平民夜校”一边教农民学文化,一边向农民宣传马列主义,使农民懂得只有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才能获得翻身解放。这年9月,华县高塘民团团长孙景福因催烟款开枪打死小学生雷一经,教员蔺相武据理相争,反被鞭打绳拴,几乎丧命,当地民怨沸腾。团赤水特支王尚德与团高塘支部负责人陈述善、赵锡琰等联合当地开明士绅,于11月28日召开高塘地区国民会议,决定同孙景福进行殊死斗争。30日,高塘九里学校师生、农民及农民武装千余人聚集高塘镇,计议攻击孙景福。孙见势不妙,率部逃进南山。团领导下的农民武装在堡子底村截击了孙的独立连,处死连长及两名恶丁。次年2月20日,农民武装又处决了孙景福。1925年11月22日,在团赤水特支领导下,成立了渭南县东张村乡农民协会,不久,赤水一带的淹头村、大闽村、青正堡、甘家庄等村农民协会也相继成立。
大革命进入高潮以后,共青团员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当农民运动的主力军。1928年2月29日,在中共渭南县委及共青团渭南县委领导下,以共青团员为主体的渭南中学学生,用暴力驱逐强占宣化小学的反动校长田宝丰,殴毙劣绅刘铭初、薛明璋,点燃了渭华一带农民暴动的烈火。此后,渭华一带共青团员和青年学生英勇地投入了各地武装暴动。
“西安事变”发生后,蒲城县中小学学生救国联合会领导学生走上街头武装游行1,欢呼“西安事变”爆发,拥护张杨八项主张,拘押县党务指导委员张植三、吕伯侠,关闭县党部,并公审、处决贪赃枉法的省催粮委员边念祖。澄城县抗日救国牺牲团参加党领导下的澄城保安大队武装起义,在其中发挥了先锋和骨干作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各地民先队员组织抗日宣传队,以各界抗敌后援支会的名义,进城下乡,运用讲演、演剧、歌咏、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举办夜校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抗日动员和为前方将士募捐活动。1938年春,日寇占领山西省风陵渡,炮击黄河西岸,沿河一带成了抗日前线。为了保卫河防和陕东,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韩城中学、合阳中学、渭南赤水农校等校学生,以民先队员为主体进行军事训练。这年冬,尽管国民党当局对革命青年团体极力摧残和破坏,但在其统治薄弱的地方,青救会组织仍在活动,如渭南县孝义镇青救会组织师生到数十里外的固市、下邦、官底等集镇进行抗日宣传。大荔、朝邑、韩城、合阳等县的青救会组织,以开设书店作掩护,出售宣传抗日的进步书刊。
思想教育
建国初期,各级团组织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向广大团员青年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950年前后,积极动员团员青年参加反霸、清匪、肃特和减租减息活动。抗美援朝开始后,通过文艺宣传、图片展览等形式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澄清了团员青年恐美、崇美的思想,激发了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很多人报名参军,有的捐钱捐物,有的自觉维护地方秩序。1953年,各级团组织通过召开会议,组织辅导等形式积极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统购统销政策。1954年,团组织对团内外青年进行了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以极大热情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对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毕业生进行热爱农村、安心农业生产教育。渭南县交斜乡知识青年郭统绪在农业生产中成绩显著,受到团省委表杨。全区开展了向郭统绪学习活动,涌现出孙明森、杨百娃等20余名先进青年。1955年,团员青年开展了以学习大荔县八鱼乡黄甫村优秀社员徐小明事迹为主的“争取做个优秀社员”讨论,激发了爱国热情,涌现出一批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1957年,徐小明出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六十年代初期,各级团组织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向团员青年进行以巩固集体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及阶级、阶级斗争的教育。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各级团组织通过召开会议、印发材料、举办文艺晚会、办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在全区掀起了一个“响应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争当‘五好,青年”的热潮。1964年,团地委再动员,再安排,使学雷锋活动由普及向纵深发展。此后,各级团组织动员团员青年普遍建立学习小组,广泛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动,不少人成为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
1977年,在揭批“四人帮”活动中,团员青年再次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这年,全区有自学小组3310个,参加学习的青年369000余名。涌现出韩城县莲池大队团支部、韩城矿务局建安处第一青年业余小组组长王秀玲等先进典型。1978年,各级团组织在继续抓好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组织团员青年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团地委召开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经验交流会”,表彰了蒲城县东槐院小学团支部等13个先进集体和大荔县零售公司营业员邱亚莉等12名个人。
1981年,团地委将3月5日定为“学雷锋活动日”,4月定为“学雷锋活动月”,全面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并召开经验交流会。团地委印发了《新道德三字经》、《文明礼貌常识》等学习资料。促使对青年的道德教育向规范化、经常化的方向发展。
1983年,社会上出现了婚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各级团组织坚持对团员青年进行移风易俗教育。团地委在蒲城县召开婚事新办现场会,各县(市)也分别召开社(镇)婚事新办现场会。有507对婚龄青年举行新式婚礼,受到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好评。富平县湾里大队赵娣花学雷锋小组成绩显著,受到团中央表彰。
1984年,全区80%以上基层团委开展学习整党文件教育活动,加深了团员青年对党在新时期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解放了思想,激发了投身改革的自觉性。富平县薛镇乡宏化村团总支书记任有利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团支部代表,参加了团中央在哈尔滨召开的学习教育活动工作会,并介绍了经验。
1986年,全区开展了以英模为榜样的典型教育活动,团地委号召全区团员青年向大荔县舍己救人的刘三合、韩城市优秀青年民警冯丁宁学习。同时,向团员青年进行法制纪律教育。
1987年,全区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主线,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教育活动6725次,召开专题讨论会3648次,组织答辩会47场,开展理论咨询活动2391次。党的十三大召开以后,全区广泛开展生产力标准大讨论,加深了团干部和团员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青团根本任务的认识,明确了生产力标准与团工作的关系。团省委《陕西省青年工作月刊》介绍了团地委开展这一活动的经验。1989年春夏之交,渭南地区受北京影响,也发生了政治风波,团基层组织组织团员青年反复学习人民日报《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社论和有关重要文件、讲话。使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认清了动乱和暴乱的本质,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绝大多数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肃的组织纪律性。
1990年,团地委把学雷锋与学习李润虎相结合,在三月、五月、十月掀起活动高潮。团地委率先组织渭南城区64个中、省、地单位的团员青年在渭南城区开展“学雷锋奉献周”便民服务活动,出现了团旗、队旗飘街头,雷锋精神进万家的景象。全区建立学雷锋小组29887个,参加的青少年达140901人;成立扶贫帮困小组1484个,有8079人参加;成立义务服务队2949个,有11346人参加;成立青年突击队988个,参加大型服务活动达10万人次,做好事107.96万件。学校团组织以“识国情、担国忧、为国兴”为主题,开展了“祖国未来与我”活动,全区有23873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全国青年国情知识竞赛活动。各校团组织通过写调查报告,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演讲、征文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团地委被团省委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青年之家
1956年,为了使团员青年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活动阵地,各地团组织普遍建立“青年之家”,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时事,开展文体活动。1979年,全区建立“青年之家”1470个。1981年,大荔团县委在全县94%的大队建起“青年之家”,为全省之冠。团省委作出《关于学习推广大荔经验,大办青年之家的决定》,11月,在大荔召开了现场会,《人民日报》等先后报导了大荔县建家的消息和经验。到1982年,全区“青年之家”达2802个,有图书547000册,电视机1460台,文体器材25700件。各地还利用“青年之家”举办农技培训班870期,培训学员2.23万人次。大荔县安仁公社安二大队“青年之家”被树为全省红旗“青年之家”。1983年,全区“青年之家”增加到3347个,有30%的“青年之家”办起了青年农技知识业校,引导青年科学种田、劳动致富。1985年,“青年之家”竞赛活动在全区普遍开展,评选出11个红旗“青年之家”。1986年,团地委推广了大荔、合阳两县“青年之家”的管理办法,使“青年之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巩固和提高。1990年,针对农村改革形势,团地委提出恢复、新建“青年之家”的号召,全区建家数占应建数的55%以上,创建乡镇、企业青年活动中心216个,乡镇团校21所。各级团组织积极探索利用“青年之家”对青年进行教育的规律,并扩大其功能,使“青年之家”不断向新的水平发展。
生产与经济活动
五十年代,团的生产、经济活动主要在农村进行。建国初,团地委发动青年参加生产救灾和互助互济运动,团员青年通过小型变工互助,开展副业生产,渡过了春荒,完成了夏季征粮任务。1952年,团组织以生产为中心积极引导团员青年学习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革新。华县东赵乡续村团员樊鹏飞创造新式农具“人推锄”,每天可锄十亩地,相当七个劳力的劳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华县东坊乡团员李生荣创造“人推捕虫机”,每天可除8—10亩面积的虫害。1953年,潼关县李家村团员刘慎言的玉米试验田亩产首次突破千斤关,受到政务院表彰奖励。农业实行合作化之后,农村团员青年充分发挥在集体生产劳动中的生力军作用,在农业科技推广活动中充当骨干。
六十年代,农村团员青年普遍开展种“三田”(丰产田、试验田、种子田)活动。由1964年始,投入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工矿企业中,围绕生产,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学习技术知识,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活动。粉碎“四人帮”之后,团在农村的重点是开展科学种田和农田基本建设,在工矿企业,则主要开展以技术革新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活动。
1978年10月,团的“十大”召开之后,全区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79年,农村开展“种三田”创高产活动,全区24万多亩青年“三田”获得好收成。大荔县雷北大队团支部副书记石凤丽带头学科学创高产,三亩小麦试验田平均亩产1098斤,被群众誉为“小麦专家”。工交战线的青年开展增产节约活动,为国家创造价值211.6万元。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地、县团委切实执行“以四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的方针,加强对经济活动的领导。在农村,以“学科学,用科学”为中心,在工矿企业,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1980年,一三九煤田地质勘探队青年“三八”钻机队闯过8000米大关,在全国三百台钻机“纲要”竞赛活动中名列前茅。1981年,开展“五手一家”(质量、技术、节约、革新、保养能手和管理小行家)活动,全区有630多名青工创造本行业、本单位的一流成绩,地区棉纺厂团委,组织一流种子队刷新39项厂级纪录,4项省级记录。全区农村建立青年科技示范户3960多个,评出“三冒尖”(多种经营、农业科技、粮棉高产冒尖)先进个人1460名,涌现出年收入千元以上“青年户”2608个,万斤粮“青年户”680多个。大荔县雷北大队团支部书记、科研组副组长石凤丽出席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代表大会,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团渭南县委在平原绿化工作中成绩显著,被团中央、林业部命名为“全国绿化祖国突击队”。1983年,工矿企业团组织开展“夺杯争能手”活动,渭南县工商支行青年工人桑小平在全省银行系统业务比赛中打破全国记录。1984年,全区农村团组织开展“一校一站,一团两户”(青年科技业校、青年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站,青年科技考察报告团、青年科技示范户和青年科技专业户)活动,建立科技业校1636所,涌现青年“两户”90730多个,其中得到重点扶持的3614户。这年,团中央、林业部、水电部联合发起建设青年黄河防护林工程,本区由团地委牵头,林业、水利等部门配合,韩城、合阳、大荔、潼关四县团员青年积极投入此项工程。由1985年起,农村青年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在“一校一站,一团两户”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体”(青年经济联合体)。1986年,全区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7909期,对青年咨询信息服务14537人次,有青年专业户27336个,科技示范户5218个,青年经济联合体714个。同年,省防护林工程指挥部在合阳召开表彰会,本区五个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合阳县、韩城市被团中央、林业部、水电部评为林业先进单位,潼关县的绿化造林工程被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评为“优秀工程”。1987年,农村团组织将实用技术培训引向深入,创办县、乡、村科技示范户四级培训基地,共建立县级基地7个,乡级基地221个,村级基地2383个,科技示范户7865个,富平县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年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单位。11月,团地委在富平县召开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富平、华县等地的先进经验。在工矿企业,各级团组织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双增双节”运动的号召,开展劳动竞赛、节约活动1万余次,为企业增加产值660万元,节约价值320万元。这年还开展“五杯”(精英杯、光彩杯、创业杯、文明杯、智慧杯)竞赛活动和“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知识竞赛,共出成果4177项,其中技术水平达到地区级16项,省级2项;填补地区空白6项,省空白1项。在文明经营示范活动中,全区评出文明服务员319人,文明柜组480个,文明岗位(团支部)58个,团地委被团省委评为文明经营示范活动优胜单位。为了进一步深化实用技术培训活动,1988年始,团地委在农村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全区树立“青年星火带头人”254名,其中19名被团省委、省科委命名为全省星火带头人标兵,富平县齐村乡养貂能手张建设等2人被团中央、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有8名被命名为“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这年,团地委举办工矿企业“五小”成果展评,评出地区特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5项。在全省8个工种的技术比武活动中,铸工、磨工分别获得全省团体一、二名,团地委获全省青工技术比武组织奖。有3项“五小”成果受到全国表彰。1990年,以“降耗提效”为重点,使青工“五小”活动和“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蓬勃开展。全区成立“QC”小组176个,创“五小”成果1640项,转让成果46项,创造经济效益1068万元。
少先队
大革命时期,在有党团组织的地方,大多都建立儿童团,其主要活动是演唱革命儿歌,在平民夜校充当“小先生”,教农民识字、学文化。渭华起义中,渭华一带的儿童团站岗放哨,参加对土豪劣绅的斗争。 建国后,各地在小学、初中建立儿童团和少年儿童先锋队组织。1950年春,各级团组织贯彻“以完全小学为重点,兼顾初中,逐步普及初小”的方针,着手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1月,全区在4000多所中小学的21万学生中发展队员5万余名。其活动主要是围绕课程开展学习互助竞赛,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在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中,少儿队组织队员通过歌咏、演唱等形式,揭露恶霸罪恶,协助民兵盘查放哨。抗美援朝开始后,队组织通过故事会等形式向队员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少年儿童积极捐钱捐物支援抗美援朝。1953年,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下称“少先队”),少先队工作开始走向正规,辅导员队伍相应建立。这年寒假,团地工委举办少先队辅导员学习班,对274名少年工作干部及辅导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止1956年末,全区共有少先队员295806名,入队率达85%。此后,少先队的组织建设趋于正常,活动日益活跃。
1962年,蒲城县东槐院小学大队辅导员刘树茂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区掀起学习刘树茂,做个优秀辅导员的热潮。1963年,各级少先队组织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通过图片展览、故事会、歌舞联欢等形式,广泛宣传雷锋事迹,开展学雷锋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年队组织被取消,代之而起的是红小兵运动。
1978年10月,恢复少先队组织。各级少先队组织积极揭批“四人帮”的余毒,广泛开展“学雷锋创三好”和“争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少年儿童科技活动亦逐步兴起,各种各样的实验小组、实验园地相继建立,丰富和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1979年,针对社会上一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各级组织对儿童少年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共产主义人生观和法制纪律教育。渭南县西张学校少先队员薛麦玲冒着生命危险在火车路上救出一小学生,受到地、县团组织的表扬。1981年,全区广泛开展以“五讲四美”为中心内容的“小红花”、“小红星”、“我爱科学”、“种草、种树、种蓖麻”活动。蒲城县东槐院小学少先队大队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红花集体”。1983年,全区开展“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白水县东风小学盛国芳获“全国少年暑假温习功课读报小百科知识竞赛”一等奖。次年,蒲城县东槐院小学大队辅导员李明侠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1985年,团地委结合贯彻邓颖超“三个创造”(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增长创造才干)的指示,开展以开发少年儿童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创造杯”活动。在参加全国万名“创造杯”活动中,本区获五枚金牌。1986年,组织广大少年儿童参加全省“理想在闪光”和全国的“勤巧小队”活动,本区有17个活动受到省上表彰,38个活动获“全国勤巧小队奖”,其中,渭南市北塘实验小学的“小小医疗队”获全省唯一最佳奖。1987年,渭南地区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下称“少工委”)成立,建立县、乡、校三级辅导员网络,组织1700余名辅导员参加全国辅导员进修学校学习。针对全区少先队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基层组织不够活跃的问题,团地委和地区教育局在蒲城县东槐院小学召开少先队工作现场会,提出“抓基层,打基础;抓普及,促活跃;抓深化,上水平”的目标。韩城市芝川镇西川中心小学等4个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
1989年10月,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学赖宁,学十佳”的通知发出后,全区结合实际开展学赖宁,学十佳,学刘相锋2活动。先后组织10万多名少年儿童观看赖宁事迹录像,购买3万多册学赖宁书籍。围绕“学赖宁,学什么”、“寻找赖宁的足迹”、“沿着赖宁的道路前进”等主题,开展一系列富有当地特色的学习教育活动。
为了总结经验,鼓励先进,1990年6月1日,团地委、地区教育局、地区少工委联合表彰36名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和支持少先队工作的好校长、好教育专干,25个少先队先进集体和“十佳”少先队员。渭南市总辅导员傅乐善参加全国少代会,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辅导员”,渭南市北塘实验小学少先队员武兆雪代表全区50多万少先队员出席全国少代会,团地委、地区少工委被评为“全国学赖宁先进单位”,李碧萼等6名辅导员被评为“全国学赖宁最佳指导者”,蒲城县尧山小学等4个少先队大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富平县莲湖小学四一中队等9个中队被评为“全国红旗中队”。至年底,全区有少先队大队3359个,中队14179个,队员543091人,入队率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