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王尚德和“赤水农校”(刘正军文)

转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农村报 转载自:陕西传媒网>>地市新闻>>渭南

1925年春,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特支,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赤水特支。1925年9月,受团中央派遣和中共豫陕区委委托,吴化之来陕西整团建党,亲临“赤职”指导工作。12月底,在吴化之主持下,将王尚德、张浩如、刘建侯、张宗适等六七名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赤水特支(王尚德任书记)。共青团赤水特支书记,由张宗适接任。从此以后,“赤职”就成了中共党团组织的秘密据点。在赤水党团特支领导下,后来“赤职”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党团骨干和有志青年。如张宗逊、高克林、钟师统、刘映胜、张文化、杜松涛、权秉华、王杰、李锦锋、乔国祯、姚子哲、薛应选、李仲实、罗文治、姚俊明、乔凌新、姚碧池、张文鹏、萧金、张克彬、田均瑞、蔺奉壁等,其中张宗逊是最优秀的一位。……刘建侯: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人,王尚德好友。受王尚德影响和鼓励,在本村芝兰寺办了一所小学(芝兰寺小学)。王尚德在武昌上大学期间,假期回家曾向该校赠送过许多革命书刊,如《新青年》等,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

  在渭华交界的赤水河畔,现有一个“尚德拓展基地”。它的前身,就是革命先烈王尚德1922年创办的“赤水农校”。当年的“赤水农校”誉满三秦,是一所红色名校——在渭南革命及教育史上,曾发挥过重大影响,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这所学校由政府接管,先后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渭南县第四中学、渭南县赤水中学、渭南县五七大学、渭南县赤水中学、渭南市赤水职业中学。2006年因学生剧减,政府将其作为素质教育基地(号称“尚德拓展基地”),交由一民营单位管理至今。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读初中时,有两年是在这里度过的(当时它的名称是渭南县赤水中学),因而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它的变迁,并不时地到这里参观游览。以至于今,每当从它旁边经过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它当年的光辉历史,以及我在这里求学的日子。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斗转星移,如今的“赤水农校”和它的创始人王尚德一起,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年轻人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在教育变革的历史大潮中,它也越来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成了一所被废弃的学校——校园内除看守人员外,空无一人,连一名学生也没有。对此,很多社会贤达及仁人难免感到愧疚和纠结,觉得有愧于先烈的在天之灵。今天,让我们捡起记忆的碎片,拂去岁月的尘埃,重新回眸一下当年腥风血雨的岁月,以及它和烈士浴血奋斗的悲壮历程,借以激励我们在新形势下前仆后继,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并以此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

“赤水职小”的诞生

  陕西第一个团组织的诞生。

  建校期间,王尚德于1922年8月,即“赤职”开学前一个月,在法济寺发展了张浩如1、刘建侯2两名团员,建立了陕西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王尚德任书记)。是年底,他将此情况经恽代英、李汉俊转报上海团中央。

  1922年冬,王尚德联系华县咸林中学教员王复生(北大毕业生,共产党员),在“赤职”召开了潘自力、苏士杰、吉国桢、李维屏、陈述善、关中哲、杜松寿、雷光显、岳炳光等十多名咸中进步学生会议,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社——青年励志社。励志社利用寒暑假培训青年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团员。之后华县咸中加入励志社的进步学生,人数竟达20%左右。

  “赤职”开学后,王尚德迅速在学生中组织了“学生会”及“平民教育服务团”,以此为依托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团员。到1924年初,就发展了20多名学生团员,如张宗逊、程养谦、武维化、何思平、姚明学、姚俊明、何思杰、薛应麟、郭士斌、王允瑞等。之后“赤职”团组织不断向周边辐射——向东发展到华县、华阴,向西发展到三原、西安,向北发展到澄城、绥德,成为陕西团组织的发祥地。

  1924年5月30日,团中央派遣武止戈到“赤职”,指示王尚德正式成立了赤水团支部,王尚德任书记,刘建侯、张浩如任委员,直属上海团中央领导。8月上旬,赤水团支部更名为赤水特支。

  1925年春,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特支,更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赤水特支。1925年9月,受团中央派遣和中共豫陕区委委托,吴化之来陕西整团建党,亲临“赤职”指导工作。12月底,在吴化之主持下,将王尚德、张浩如、刘建侯、张宗适3等六七名团员转为中共党员,成立了中共赤水特支(王尚德任书记)。共青团赤水特支书记,由张宗适接任。从此以后,“赤职”就成了中共党团组织的秘密据点。

  在赤水党团特支领导下,后来“赤职”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党团骨干和有志青年。如张宗逊、高克林、钟师统、刘映胜、张文化、杜松涛、权秉华、王杰、李锦锋、乔国祯、姚子哲、薛应选、李仲实、罗文治、姚俊明、乔凌新、姚碧池、张文鹏、萧金、张克彬、田均瑞、蔺奉壁等,其中张宗逊是最优秀的一位。

渭华起义中的“赤水职小”

  1928年3月,渭华起义爆发了。根据党的指示,王尚德参与了渭南县崇宁区和华县高塘区苏维埃政权的创建工作。5月中旬,他在高塘镇参加了许权中旅召开的军民联欢会。会上刘志丹慷慨激昂地作了演讲,王尚德作为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也讲了话。紧接着,一场打土豪、烧地契、分浮财的革命烈火,就迅速在渭华塬区燃烧起来了。

  在渭华起义中,“赤职”师生、儿童团、“高塘农民自卫团”等均投入了战斗。当时儿童团除宣传群众、站岗放哨、张贴标语、为部队送水送饭,以及破坏敌人通信设施、道路、桥梁外,还参与过高塘镇的一次战斗。起义失败后,敌人进行阶级报复,屠杀、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对儿童团员也不放过,甚至发现勒红腰带的孩子都叫“共产”。在这种情况下,村支书程养谦(“赤职”学生),把党团骨干和儿童团骨干召集在一起,努力进行善后工作。为防万一,他们将仅有的四支枪藏了起来,并决定让王杰(“赤职”学生,曾任中共渭南工委书记,解放后曾任省人大副主任)以花籽换油为名,观察渭河渡口情况,以便迫不得已时,退往渭北固市一带。但由于地主儿子告密,第二天黎明民团突然包围了村子,叫嚷全村青少年都是“共产”,挨家挨户进行搜查。“赤职”学生程狼娃、王羊娃、王德成以及村支书程养谦、农民协会负责人等均被民团逮捕。 程养谦被逮捕以后,敌人把他的两个大拇指用细绳扎起,吊在半空中严刑拷打,还用刺刀划开他的背部,向伤口泼灌盐水和辣椒水,但他宁死不屈,骂不绝口,未暴露党的任何机密。最后,程养谦、程狼娃、王羊娃、王德成、王新有均惨遭杀害。

  渭华起义失败后,从1928年7月始,王尚德辗转于豫西南,更名为汪琴声,在邓县、南阳一带以教书为名从事革命活动,曾任鄂豫边区革委会委员。“九一八”事变后,他返回西安,更名王璋峰,在杨虎城部从事抗日活动。1933年7月,因坚持“左”倾路线的省常委杜衡叛变,他与组织失去联系,于1933年冬返回赤水,担任“赤职”校长。

“赤水农校”的诞生

  经过革命洗礼后的王尚德,这时已不满足于“赤职”这块阵地了。他决心将“职小”办成“职中”,为革命培养更多人才。他把家里桌椅板凳、盆盆罐罐和仅有的一点资金全拿出来,从上海买来轧花机、打包机、发电机,恢复、健全或新成立了勤工俭学工厂,如“秦峰木厂”、“赤水棉花运销合作社”、“皮裘厂”、“砖瓦厂”,以工厂所盈作为建校资金。他发动师生和农民重新修筑了慈惠渠,扩建了原有的“农丰面粉厂”(动力为水打磨,位于蔡郭村)。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奔走呼号,向省政府及军政各界申请补助。他通过于右任的关系,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处,得到了4000块大洋建校补助。十七路军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也给了学校一定资助。他亲自动员丰原西伍村一个孤寡老太太,临终前将20亩地捐给学校,以土地租金作建校经费。为表敬意,他亲自带领学生为老人送葬,清明节为老人扫墓。

抗战时期的“赤水农校”

  “赤农”开学以后,王尚德立即向上级党组织要来“火种”——中共党员单德敏,让单以工友身份为掩护,在校秘密开展活动。1937年8月,单一次性发展张克斌、姚碧池、肖金、左福太4名学生党员,并建立了校党支部(张克斌为书记)。次年秋,张克斌班里70%的学生都入了党。1938年下半年,王尚德通过渭南工委书记王杰,将一批“赤农”学生送往延安。1938年秋,河南邓县进步青年梦兆莲(女)、李克林(女)、李蒙岩等(均系王尚德的邓县学生)来到“赤农”。王尚德通过杨虎城将军的秘书宋绮云,将他们送往陕北。“西安事变”后,王尚德把自己的一双儿女送往延安。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王尚德毅然担负起宣传抗战、唤起民众的责任,迅速把工作重点转变到抗日救亡活动中来。

  受党中央在延安办“抗大”的启示,他仿照“抗大”的样子,改革教学内容,增设新课程、创立新的教学方法。他组织学生阅读《向导》、《解放》、《新青年》等革命书刊,举办抗日读书报告会、讲演会、辩论会;在学校成立了抗日歌咏队、“射日剧团”、“抗日工作团”及“抗日敌后救援队”。歌咏队和剧团的学生,经常自带干粮、被褥,到华县及渭南东塬一带演出。据“赤农”学生田文蔚回忆,当年最常演的节目有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枪决李服鹰”等⑥。“抗日敌后救援队”成立后,王尚德把队员编成数组,分赴农村、乡镇,为抗日将士募捐了大批鞋袜、衣物。这种宣传募捐活动,最远曾到达华阴一带。他组织周边村庄农民,成立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夜校,由“赤农”师生到夜校任教,到农会讲演,宣传抗日主张。1937年10月,渭南县各界抗日救国座谈会在“赤农”召开,与会者有各界代表60余人。

  日寇从山西风陵渡逼近潼关时,王尚德把“赤农”改为军事编制,统编为一个抗日大队,自任大队长;聘请党员军事干部赵全璧为教官,对师生进行军事训练。他配合中共渭南工委,从“赤农”抽调了一批党员军事干部,如袁健、蔺奉壁、权秉华、姚碧池、张克斌、左福太、王运来、姚江森、肖金、安子修、张希桢、郭天赦、郭景贤、刘健(女)、孙开田、郭景俊等,到县抗日义勇军壮丁队、县民众教育馆及崇宁一带,从事抗日活动。

  1937年到1938年间,王尚德领导的“赤农”,已成为秦东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党的力量也得到壮大——发展党员40余人,于1938年6月建立了中共赤水特别区委。王尚德曾风趣地对地下党同志说:“陕北办了‘红大’(抗大前身),我们这里办了‘赤大’”。为给“赤农”培养领骨干,王尚德同王杰商定,由县委派李高见、田均瑞、史德友、东克信4人(均系共产党员),报考河南汝南园艺学校,毕业后回校工作。

  1939年到1940年夏,“赤农”的两届毕业生(二八级、二九级)共有120多人,其中80余人入了党,剩下的全部参加了“西北青年救国会”(党的外围组织)。学生们一毕业,王尚德就通过地下党组织把他们送往抗日战线。

  1941年5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王尚德被胡宗南第一师逮捕。关押期间,他智斗胡宗南,争取小狱卒,经受了各种酷刑的考验,未暴露党的任何机密。他通过争取过来的小狱卒(郭新民)向外送信,指导学校工作。当时国民党教育部两次通知陕西教育厅,要求彻底查封“赤农”。在此艰难情况下,“赤农”由狄玉麟继任校长,一边顶住压力坚持办学,一边按王尚德原先制定的建校方案,持之以恒。1943年夏,李高见等4名党员从汝南园艺学校毕业归来,李高见即担任了教务主任。狄玉麟和他们密切配合,使“赤农”在腥风血雨中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得到了发展——1944年秋,附设了初中班和五年制农业中专班;1945年夏,开始招收“高农班”学生。

  在王尚德领导下,“赤农”成了誉满三秦的红色名校,他因此也被当地民众尊称为“王先生”,被社会各界誉为陕西的“陶行知”。

## 解放前后的“赤水农校”

  1945年7月,王尚德经组织营救出狱。其后他即返回“赤农”,组织了驱逐集成小学(王尚德办的另一所私立小学)反动校长刘寅芩的斗争。后和狄玉麟、李高见等一起,对“赤农”作了扩建规划,并决定自力更生筹集建校资金和材料。他联系地方知名人士,建立了“渭华两河造林公司”,自任经理,李高见任总工,发动群众自带干粮,在赤水河两侧植树数万株。

  当时国内形势已经恶化——内战气氛日益加剧,西安成了反共前哨,国民党特务到处谋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们虽然释放了王尚德,但从未放弃对他的监视、威胁和恫吓,谋害王尚德的消息时有所闻。腥风血雨中,中共关中地委书记汪峰指示渭南县工委书记王杰,通知王尚德尽快转入延安。但他临危不惧,镇静自若,终未离开——因为他离不开自己殚精竭虑办起来的“赤农”。1946年7月,国民党驻陕特务机关“汇报处”召开会议,决定对王尚德就地暗杀。8月13日,时值暑假,一辆卡车停在“赤农”外,从车上跳下了十几名便衣特务。其中三名进入学校,把王尚德诱骗了出来。王尚德一出校门,立即警觉到了敌人的阴谋,随即骂不绝口。特务深知王尚德在这一带的威信,深怕夜长梦多,急忙向他扣动了扳机。于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就这样倒在了路边的水渠里,时年56岁。之后学校在狄玉麟、李高见领导下,坚持办学,直至解放。

  解放后,政府接管了这所红色名校,将其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1954年该校迁至大荔,改名为“大荔农校”,将旧址改成了“渭南县第四中学”。其后“渭南四中”先后更名为渭南县赤水中学(1957)、渭南县五七大学(1973)、渭南县赤水中学(1979)、渭南市赤水职业中学(1983)。2006年后,因学生剧减,区教育局于2008年将其交由一民营单位管理,号称“尚德拓展基地”,以至于今。

  2012年及2013年清明节,我两次骑自行车到这里走访,发现当年的教室、学生宿舍、清泉、小桥、水池、水渠、树木等已荡然无存,除一些零散的基础设施及运动器械外,校园内一片苍凉,特别是王尚德烈士修建的那座9间教学大楼,已经千疮百孔,惨状令人目不忍睹。面对这般凄凉景象,我百感交集:难道这所具有90多年革命历史、孕育过陕西省第一个青年团组织、渭华暴动中在渭华一带造成红色骚动局面、抗日战争中秦东的一面抗日旗帜、白色恐怖中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且为革命培养过许多高级领导干部的红色名校,就这样衰落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

注释:

①“共存社”:1921年恽代英、林育南在武汉“利群书社”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布尔什维克”式的组织。该组织在黄冈林家大湾(林育南、林育英、林彪故里)成立,号召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苏俄,赞成组建布尔什维克的党,宣言和章程均系恽代英手笔,具有共产主义小组的性质。

⑤ 除“赤农”校牌校徽外,当时于右任还为王尚德办的另一所学校“赤水集成小学”写了校牌。因“赤农”于1954年迁至大荔,所以其校牌已了无踪影。而“集成小学”的校牌,如今还在。

⑥这批教学仪器,由西北军将领赵寿山用军车运回后,放置于渭南火车站,还未及取回,就爆发了西安事变,南京派飞机轰炸渭南,火车站被炸,教具仪器荡然无存。

⑦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6月以后,政府对该校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建立了张宗逊纪念馆、王尚德纪念馆,如今校园面貌已焕然一新。

参考资料: ①1990年7月地区教育局《渭南地区文史资料选编(上古—民国时期)》

②张宗逊《渭南市早期党的活动史》

③1994年12月渭南市党史办《王尚德传》2013年5月

作者简介:刘正军,男,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高六六级老三届毕业生,当过农民、民工、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考入渭南师专,毕业后在渭南市教育局工作,曾任副局长。2007年退休。


  1. 张浩如:临渭区程家乡淹头村人,张宗逊之叔父。早年毕业于西安高等学堂,后考入广东韶关“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受王尚德影响,返乡创办学校以唤起民众,但因遭受重重阻力而未果。1922年7月王尚德返乡,和他联合创办赤水职校,期间由王尚德介绍入团。 ↩︎

  2. 刘建侯: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人,王尚德好友。受王尚德影响和鼓励,在本村芝兰寺办了一所小学(芝兰寺小学)。王尚德在武昌上大学期间,假期回家曾向该校赠送过许多革命书刊,如《新青年》等,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 ↩︎

  3. 张宗适(1906~1928):临渭区程家乡淹头村人,张宗逊之胞兄。1920年由王尚德领到武昌,在董必武、陈潭秋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校长董必武)读书,1923年入团。1924年毕业后返乡,以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12月接替王尚德,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赤水特支书记,并转为党员,1926年4月任中共赤水特支书记。1928年参加渭华起义,积劳成疾。起义失败后,隐蔽在张岭村舅父家一个阴冷潮湿的地窖里,因缺医少药,环境恶劣,于当年8月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