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王尚德和“赤水农校”

转载自:2014年4月3日《渭南日报》,作者:刘正军

目录

建校期间,王尚德于1922年8月,在法济寺发展了张浩如、刘建侯两名团员,建立了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images/ljh/ljh027-1.png
王尚德烈士修筑的9间教学楼(2013年8月重修)

  在渭华交界的赤水河畔,有一所“尚德拓展基地”。他的前身,就是烈士王尚德1923年创办的“赤水农校”。王尚德又名王璋峰,1891年9月生,临渭区程家乡郭壕村人,因幼年丧母,父亲把他过继给了本乡姚李村舅父家。他幼读私塾,后在渭南县城及西安读书,1918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在那里接受了马列主义,参加了“五四”运动,结识了董必武、恽代英、肖楚女、施洋等革命先驱。1922年大学毕业后,受董必武派遣返陕创建党团组织。

  王尚德返陕以后,把建立“工作根据地”的地点,选定在赤水河西侧的法济寺——因为这里地处渭华交界,远离县城,两县反动势力均鞭长莫及。法济寺是所年久失修的古刹,时有大殿一座,配殿三座,由一名姓陈的道士看管。但他的办学方案,遭到了县教育局长王述道的否决。于是他决定举全家之力,创办私立学校。当时王尚德家经几代人的奋斗,已是令人羡慕的小康之家。他动员父母卖了十几亩好地及赤水街的店铺,拿出了一定积蓄,整修了法济寺,新盖了两座教室,并从武汉购回了织毛巾、制肥皂粉笔的机具,创办了一所私立学校——“渭南赤水私立职业高等小学”,1922年9月挂牌招生。

  建校期间,王尚德于1922年8月,在法济寺发展了张浩如、刘建侯两名团员,建立了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年冬,他联系华县咸中教员王复生(共产党员),在“赤职”召开了进步学生会议,成立了马列主义研究社——青年励志社。开学后,他组织了“学生会”及“平民教育服务团”,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团员。1924年5月,团中央派武止戈来西安,指示王璋峰正式成立了团支部(王尚德任书记,6月份更名为特支),直属团中央领导。次年9月,团中央和中共豫陕区委派吴化之来陕整团建党,成立了中共赤水特支(王尚德任书记)。共青团赤水特支书记,由张宗适接任。此后,“赤职”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党团骨干。其中张宗逊是最优秀的一位,解放后被授予上将军衔,曾出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长。

  1928年3月渭华起义爆发后,王尚德及“赤职”师生均参加了起义。起义失败后,五名“赤职”学生被杀害。王尚德辗转于豫西南一带,更名汪琴声从事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他更名王璋峰,到杨虎城部从事抗日活动,后因省常委杜衡叛变与党失去联系,于1933年冬返回“赤职”任校长。这时的王尚德,已不满足于“赤职”这块阵地——他决心将“职小”办成“职中”,为革命培养更多人才。于是再次从家中拿出积蓄,把原来的校办工厂恢复健全,办起了“秦峰木厂”、“皮裘厂”、“农丰面粉厂”等。他奔走呼号,到社会各界募集资金。他动员丰原西伍村一个孤寡老太太,临终前将20亩地捐给学校,以租金作建校经费。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也给了一定资助。他通过于右任的关系,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处,得到了4000块大洋补助。他用其中2000块盖了9间教学大楼、7间办公室。为了减少支出,他经常和学生到赤水河滩背运沙石。到上海为学校购置仪器时,他路过南京请于右任书写了校牌及校徽。仪器购好后,为省运费托赵寿山军长用军车运回。他亲自到上海力达学院,动员教务长赵葆华(中共党员)回赤水担任了教务主任,同时聘请了十多位饱学之士担任教师。1936年冬,“私立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终于挂牌招生。

  开学后,他立即向党组织要来“火种”——中共党员单德敏,在校秘密开展活动。1937年8月,一次性发展张克斌、姚碧池、肖金、左福太4名学生党员,建立了校党支部。次年秋,张克斌班里70%学生都入了党。1937年10月,渭南各界60余人在“赤农”召开了抗日座谈会。1938年下半年,王尚德通过渭南工委书记王杰,将一批“赤农”学生送往延安。此年秋,河南邓县进步青年梦兆莲、李克林、李蒙岩来“赤农”,王尚德通过杨虎城秘书宋绮云,将他们送往陕北。“西安事变”后,王尚德把自己一双儿女送到延安。“七七事变”后,王尚德组织学生举办抗日报告会、讲演会、辩论会,成立了抗日剧团、歌咏队、敌后救援队等,频频在渭华开展活动。他组织周边农民成立农协,开办夜校,宣传抗日主张。日寇逼近潼关时,他把“赤农”改为抗日大队,自任大队长,聘请党员军事干部赵全璧为教官,进行军事训练。他配合中共渭南工委,从“赤农”抽调了一批党员军事干部到县抗日义勇军壮丁队从事抗日活动。1937年——1938年,“赤农”已成为秦东抗日的一面旗帜。1939年和1940年两届毕业生120多人,其中80余人入了党。学生一毕业,王尚德就把他们送往抗日战线。

  1941年5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王尚德被胡宗南第一师逮捕。此后“赤农”由狄玉麟任校长,顶住压力坚持办学。1943年夏,李高见等4名党员毕业归来,李高见即担任了教务主任。狄玉麟和他们密切配合,使“赤农”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得到了发展——1944年秋附设了初中班和五年制中专班,1945年夏开设了“高农班”。

  1945年7月王尚德经组织营救出狱后,即和狄玉麟等一起,对“赤农”作了扩建规划。为筹备经费,他成立了“渭华两河造林公司”,在赤水河畔植树数万株。当时国内形势已经恶化,地下党通知他尽快转入延安,但他临危不惧,终未离开。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机关决定对他就地暗杀,同年,8月13日,便衣特务把他诱骗出校后杀害。

  建国后,政府接管了这所红色名校,先后将其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第四初级中学、赤水中学、五七大学、赤水中学、赤水农职业中学。2008年,教育局以联合办学的形式,将其作为素质教育基地(即“尚德拓展基地”),交由一民营单位管理。

  回眸历史,展望未来,人们期望王尚德烈士的创业精神、奉献精神、革命精神、民族大义、高尚情操、英雄气概、历史眼光等,能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更期望这所红色名校,能有重放光彩的那一天!

/images/ljh/赤水职业中学旧址标志碑.jpeg
赤水职业中学旧址标志碑

/images/ljh/赤农师生合影.jpeg
1936年8月赤农教职员暨第一届新生合影(左侧第三人为王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