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民国时期的渭南教育

转载自:阳郭史苑的新浪博客

本文来源于1987年版《渭南县志》内有关部分,系整段摘抄,“阳郭史苑”综合整理而成,文字保持原貌,个别史实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有待考证。例如:阳郭同善学校系张世英发展完善而已,并非创办。 民国16年(1927)7月,在渭南单级师范学校班基础上建立起渭南县立中学,校址在清大公馆(今渭南军分区招待所东邻),共产党员贠德暹、何寓础、杨慰祖分别任校长、教育主任和训育主任,17年(1928)2月29日“宣化事件”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渭南县教育起源无考。

  明代有书院2所、义学14所,县设教谕、训导管理。清咸丰年间有书院6所、义学13所。辛亥革命前,废除科举制度,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全县有高等小学堂3所、两等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129所,县设劝学所管理。民国时,村办初小(保国民学校),乡办高小(中心国民学校),三十八年(1949)全县有中学5所、小学467所(内有女校4所)、职业学校5所,学生30325人(其中中学生1390人),县级管理机构改为教育局(科)。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本县设有保育院。至解放前夕有幼稚园两所。

一、概况

  民国元年(1912),国民党南京临时政府公布《小学校令》,将学堂改为学校。渭南县首先将阳郭同善高等小学堂改为同善高等小学校。随后又建起悦德、槐衙、崇凝、县立4所女子高等小学校。3年(1914)又将"宣化观初等小学堂"改称"宣化初等小学校"。8年(1919)将"桑蚕学校"(县城东关)更名为"渭南县立高等小学校"。11年(1922)群众集资创建了"固市高等小学校"。到21年(1932),渭南全县小学发展到212所,其中初级(等)小学203所(公立2所,私立201所),高级(等)小学9所(公立4所,私立5所)。在校学生6652名,其中男生6446名,女生206名。民国30年(1941),实施儿童教育与民众教育合一的国民教育,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高小),各保设国民学校(初小),全县共设中心国民学校29所,国民学校611所,其他未改制的有27所;在校学生25357名,其中男20281名,女5076名。至38年(1949)年初,全县共有小学467所,其中中心国民学校43所,国民学校424所,在校学生28935名。

二、小学

  清末,初等小学堂设管理1人,由地方官(知县等)和劝学所共同商聘委任,高等小学堂设校长1人。民国后期,实行保教合一,即由联保主任兼校长,校长任教育督导主任,负有指导中心学校和保国民学校的责任。

  明代,有书院两所,一是嘉靖五年(1526),进士南大吉从绍兴知府任上罢官回来,建立湭西草堂(今六姑泉址)并讲学;二是县城北的正学书院,光禄少卿史记事在这里讲过学。此外,有14所义学。清顺治至咸丰年间,有五凤、香山、象峰、景贤、渭川、湭西等6所书院13所义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县张世英与乡绅在县城内建立一所高等小学堂,景贤书院也改为高等小学堂,同时在阳郭镇建立同善高等小学堂,在崇凝镇建立两等学堂。此后,初等小学堂相继建立,达129所。清末至民国初期,建立悦德、槐衙、崇凝、县立4所女校。民国元年至二十六年,办学之风普及全县,几乎村村都有初小(保国民学校),乡乡都有高小(中心国民学校)。共产党员王璋峰(王尚德)也筹建渭南集成小学,一面传授文化知识,一面传播革命思想。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已有小学467所。经费来源一是校产租金(田租、房租、物租),二是政府拨款,三是学生自费。

  民国三十八年(1949)渭南全县有小学生28935人。

  清代学堂的学制是:初等小学堂分5年、4年、3年3种。高等小学堂3年。民国时期的学制:中心学校(即完小)为“四、二”分段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保校(即初小)为4年。

  清代的课程设置是:初等小学堂有修身、经学、历史、地理、国文、数学、体操;高等小学堂除上述课程外,增设图画、音乐、英文,后来又增加了手工课。考试制度有临时、学期、学年、毕业、升学5种,均用积分方法,由教员校阅评分。学期、学年考试加上平时测验分数平均计算。80分以上为最优等,70分以上为优等,60分以上为中等,不满60分为下等,不满50分为最下等,不准升学,不满20分令其退学。民国时期,初小课程有修身、国语、常识、算术、游唱、工作等,高小有公民、国语、常识、社会、劳作、自然、算术、体育、音乐、美术等;抗日战争前后都增设防空常识。考试制度仍沿用学堂的办法。

三、中学

  民国十三年(1924),渭南县建立了第一所中学——渭阳中学(今故市中学、固市中学)。十六年(1927),共产党员贠德暹创办渭南县立中学(是中共渭南地下县委所在地,渭华起义失败后被解散)。二十八年(1939),国民党省政府教育厅在老城西关马王庙乐育小学校址(现渭南地区行署)内建立省立瑞泉中学,第二年迁入老城内(该校现址)。三十一年(1942)成立私立景贤初级中学(今下吉中学),三十七年(1948)成立私立象山初级中学(今阳郭中学)。公立中学的经费由国家拨付,私立中学大部分来自校产(田租、房租、物租),少部分由国家拨付。

  民国三十八年(1949),渭南全县仅有中学生1390人,其中高中185人。在民国时期,初中、高中均为三年制。有春季生、秋季生,秋季生居多。初中设有公民、国语、历史、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高中不设生物、美术、音乐,增设代数、几何。成绩考核:分平时、期中、学终,均为百分制。

四、职业教育与扫盲

  民国八年(1919)本县有蚕桑学校,校址在县城东关多公祠。十一年(1922)共产党员王璋峰(即王尚德)创建私立赤水职业学校(今赤水中学)。十二年(1923)渭南县简易师范(今故市中学)成立。二十五年(1936)王璋峰又在赤水创建私立陕西渭南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今赤水中学)。二十九年(1940),私立崇凝妇女传习所改成职业补习学校。

  私立渭南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前身是私立赤水初级职业学校(高等小学),民国十一年(1922)由王璋峰创建。校址在姚李堡村北法济寺(今赤水中学),课程有养蚕、纺织、洗染等。第一期只有一个班,毕业时仅16名学生,王璋峰亲自任教。二十五年(1936)升格为赤水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以后发展到20多个班,1100多名学生,34名教职工,王璋峰任校长。三十年(1941)王璋峰被捕后,狄毓林任校长。在青年团赤水特支领导下,师生以革命为目标,组织起教育促进会,开展过驱逐渭南教育局反动局长王述道、打击土豪劣绅等革命活动。三十五年(1946),王璋峰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狄毓林继续办学,直到解放。建国后先后几次更名,今为渭南县赤水中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县上设有民众教育馆,编制9人,下设民教部。当时统计,全县有失学民众45700多人,(其中学龄儿童33000多人),计划采取的办法是:在中心学校及分校各设两班,共设477班,每班30人,受教育者14300多人。全县扫盲分为三期,一年半完成。第一期,城关附近8个乡;第二期,渭北8个乡;第三期,原上8个乡。

阳郭史苑注释:

  本文来源于1987年版《渭南县志》内有关部分,系整段摘抄,“阳郭史苑”综合整理而成,文字保持原貌,个别史实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有待考证。例如:阳郭同善学校系张世英发展完善而已,并非创办。 民国16年(1927)7月,在渭南单级师范学校班基础上建立起渭南县立中学,校址在清大公馆(今渭南军分区招待所东邻),共产党员贠德暹、何寓础、杨慰祖分别任校长、教育主任和训育主任,17年(1928)2月29日“宣化事件”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