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刘建侯二子名字的来由

目录

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所谓“华阴”,即华山之北。

水之北,为阳;水之南,为阴。所谓“渭阳”,即渭河之北。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于当时的渭南县来说,渭河北面就是渭北平原,地广人稠,渭河涨水无定期,渭河南北交通十份困难,渭河北面却没有一所高级中学。渭阳中学,据史料记载, 1921年秋当地筹建了原渭南县最早的小学——故市高等小学堂,并于1922年招生,在这期间渭阳楼也得以建成。学校1924年扩大规模后,改为渭阳中学,并开始招收初中生,学校即因渭阳楼而得名。渭阳楼,二层结构歇山顶四檐流水的楼台,类似于小县城的城门楼子,始建于1922年,其前身为故市镇东门外的九郎庙。

  据知情人回忆,1935年经刘建侯等人的努力, 渭阳中学成为渭南第一所完全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生。就在这一年,刘建侯,第四子出生,即二房夫人郎瑞珍(在渭阳中学隔壁小学任教,人称郎先生1)的第一子,就出生在渭阳中学,起名“刘渭阳”,以示纪念。刘渭阳先生退休前在西安市地方志馆工作,已于2009年于西安去世,享年75岁。

  1937年,刘建侯的第五子,即郎先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正好那年是大荔到渭南的公路即大渭公路竣工通车,对于民国当时可是一条欢天喜地的大事,比起现一条铁路通车还更轰动。所以第五子起名“刘大渭”。刘大渭现名刘启民,退休前为陕西理工学院副教授。刘启民先生于2015年在深圳去世,享年79岁。

  郎瑞珍,是刘建侯的革命战友,是临潼革命家郎瑞亭的姐姐。她识文断字,是一位小学教师,人称郎先生,解放后还出任过当地的乡长。陕西早期革命活动家、地方教育家雷五斋先生是刘建侯与郎瑞珍婚姻的介绍人。刘建侯于是1937年秋,响应王尚德号召,利用《新渭南报》(社长是刘建侯)发动了驱逐强云程的斗争。后报遭查封,人遭监禁。刘后虽被营救,但在狱中染病,于1940年离世。解放以后雷五斋先生(华县咸林中学校长)还多次专门看望关照刘建侯家属。

注释:

/images/ljh/渭阳楼.jpeg
渭阳楼近照


  1. 过去“先生”是对老师的称呼,不论男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