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庙宇搬倒神像,办学堂造福桑梓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关中平原渭北大地上与当时的中国广大地区一样,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庙宇庵堂枚不胜举,山川险要、平原山坡、河边塘边、大路口、大树下随处可见。其实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六十年代,至到“破四旧”中国地面上的这种布局才到深刻的改变。这些寺庙神龛是老百姓精神依托所在,除了祈福,多数人相信可以消灾、避祸、祛邪,与每一个人都直接相关,但又无法判断真伪的用途是治病,吃香烟烧后的灰烬、喝黄表纸符浸泡后的符水,当然一些人是靠庙为生计的。
一般村村都规模不等的庙宇,像样一点的有院有墙、有殿有爷(神像)、几进几出,房舍数处,也都会专门有一些人看管这种“公共财产”,看管的报酬就是受些香火钱和贡献的馍馍果木等等。小点的庙就一房一堂,一人看管,收益零落,不咸不淡。那个时候,基本人们都认为,也相信无节制地占有庙里的贡献会遭报应的,下场相当糟糕可怕。虽不能与现在的以庙发财人相提并论,但算是靠庙吃庙的人。
虽然已经到了三十年代了,附近村庄无正式学堂,有上学条件的儿童,想上学只能投奔到刘建侯的父亲刘兴汉门下。兴汉公是清末秀才,在家以开私塾为生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刘建侯联系地方教育界人士,在安刘学校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教育界人士公推刘建侯为县教育局教育委员。1935年安刘村发生了一件大事,在整个渭北都很有应响的。就刘建侯开办安刘学校。安刘学校就是在他家乡安刘村西南边上的“中元寺”,在搬走神像修整庙宇的基础,集资建起来的。当地老百姓都说,刘建侯是见过世面的人,天不怕地不怕,只有他敢拆庙搬倒神像办学堂。靠搬弄迷信为生的人私下里议论着他说他坏话,而更多人敬佩他的勇气和魄力,为地方百姓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读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刘建侯是一个无神论者,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深深的知道只有通过办学校办教育,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中国才能强大起来。
安刘学校教导主任办公室就是原先的寺庙正殿,四檐流水的那种结构,应该是歇山式。为了修建安刘学校,刘建侯运来了自家准备盖房用的木料,还砍伐了自家地里的树。大家都称赞他思想好。
很长一段时间内,刘建侯天天在外跑不落家。正是这段时间,刘建侯不避艰辛,奔走乡里,动员群众集资办学。他动员各校师生,搬神像,拆庙宇,修建了渭阳中学数十幢教室。在他的带动下,渭河北岸的这片土地上掀起了一个拆庙办学的群众运动高潮。在田野调查中,有的老人家还能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或听长辈们转述的情况。刘建侯兴学办教育的业绩,感动了渭北群众,他们向他赠送一幅“造福桑梓”的巨大牌匾,其题词为“刘振之先生,为人正直 ,品学兼优,常为人道主义而奋斗”。
后来为了纪念刘建侯功绩,渭南县政府把安刘学校命名为“振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