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侯传
本文原载于《中共渭南党史人物传》(第一卷),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编者:潘建文 张刚铃
刘建侯,字振之,1895年11月16日生于陕西省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信义乡安刘村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刘兴汉,是个清末秀才,治家严明,教子有方。刘建侯早年就读于本乡村塾,后于华山脚下郭希仁1讲学处读书,不久又转入下邽景贤书院2,与屈武3、雷大鸣等成为同窗好友。他勤奋好学,勇于进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此时刘建侯读了不少进步书刊,受到启发,初步萌发出献身革命的思想。
1922年8月王尚德受武汉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家乡陕西省渭南市赤水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王尚德约友人张浩如、田涵荣、刘建侯等集资创办了渭南赤水初等小学(1923年改为职业学校,简称赤职)。经王尚德、张浩如介绍,刘建侯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即在渭南赤水建立了陕西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王尚德任书记,与中央直接发生关系。1922年冬,刘建侯回到渭南县固市一带活动,他不遗余力地到处奔走,传播马克思主义。随后,邀请进步教师在安刘村组织成立了教育促进会,并与进步青年赵子宜、李尔克在芝兰寺创办了一所小学。以芝兰寺为阵地,一面办教育,一面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久,又应邀到临潼县三育学校任教。
1924年春,王尚德、张浩如将刘建侯由临潼县三育学校请到渭南赤职任教。刘建侯以赤职训育主任的公开身份做掩护,协助王尚德负责赤水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发展工作。5月30日,团中央代表武止戈由沪回陕,到赤水巡视工作,向王尚德转达团中央指示,令其正式成立支部。六月间,SY(社会主义青年团代号)赤水支部干事会成立,不久,干事会更名为SY赤水独立支部,又称特别支部(简称特支),王尚德任书记,刘建侯担任组织委员,直属团中央领导。
1924年8月,在赤水特支的指导下,刘建侯、赵子宜、李尔克等成立了SY渭北分县(固市一带)支部。此时,渭南县渭阳中学学生要求撤换大恶绅、反动校长贾雨天,掀起驱贾学潮。刘建侯受赤水特支的指派,即速以赤职教育研究会名义,发布宣言,召集地方教育界人士开会,揭露贾雨天不懂教育、以办学为幌子放高利贷、剥削农民、贪污教育经费等不法行为,并鼓动农民开展驱贾斗争。在校内外进步力量夹攻下,贾雨天被迫下台,由进步教员韩仲范任校长。驱贾斗争的胜利,为尔后渭阳中学党团组织的建立扫除了障碍。
为了打开渭南县国民教育运动的局面, 1924年11月,刘建侯、张浩如协助王尚德在渭南县教育界发起组织驱逐大恶绅、教育局长王述道的斗争。王尚德、刘建侯在县高小主持召开有二十五个学校和团体参加的渭南县教育特别联席会议。会上,刘建侯首先揭露王述道的罪状,从而掀起驱逐反动教育局长王述道和铲除高步月把持的孔教会的学生运动。随后,组织学生罢课游行,要求现县长将王述道撤职查办。在群众的压力下县长只好撤销王述道的局长职务,由王尚德、刘建侯等主持的渭南县临时维持教育行政会推选的雷光显、王悦益、许怕衡执掌教育局,主持全县教育工作。教育界出现新的生机。
1925年9月,团中央和豫陕区委派吴化之整顿陕西党团组织。是年冬,吴化之将刘建侯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6年春,刘建侯以渭南县渭北教育分局督学的公开身份做掩护,在固市一带积极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深入农村帮助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1月16日至27日,刘建侯协助中共渭阳特支,以进步教师为骨干,举办的两期农民运动讲习会,共招收学员八十八人,并担任主讲。二月,他介绍李英、刘养荣、张鹤立等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成立中共安刘学校支部。三月间,国民联军五军进驻固市,渭北群众要求在固市另设县制,以便与豪强、官吏斗争。中共渭阳特支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派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动员,并责成刘建侯完成另设县制这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刘建侯接受任务后立即速赶到西安进行活动。他与西安民立中学渭南县渭北同学同乡会会长王克仁召集在西安民立、成德两中学上学的渭北籍同学开会,讲述渭北群众要求另建新县的情况,请同学们给以配合和支持。随后,刘建侯与王克仁等商定,请陈振生父亲陈鸿吉老先生起草呈文。国民联军陕总部总司令于右任看到呈文中写的:“渭水直贯其中,天然所以县南北。”连连称是,同意另建新县。5月1日,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批准设立“五一县”。5月4日,万名群众参加在固市召开的“五一县成立典礼”。
随着五一县的建立,渭北群众运动迅速发展。刘建侯以五一县教育督学的身份,奔走各村,发动组织农民运动。在中共渭阳特支的领导下,渭北的区、村农民协会相继成立。5月9日,他组织召开五一县首界农民协会代表大会,被选为五一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五一县农民协会下辖农民协会263个,会员达到1.3万余人,成为全省农民运动开展的最好的县份之一。
1927年7月,冯玉祥在陕西省“清党反共”,渭阳中学被查封,各级农民协会被解散。刘建侯不畏强暴,组织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背叛革命。不久他秘密到孝义一带,以教书为掩护继续发展党的组织。1928年春,刘建侯组织成立了中共孝义区委,并任书记。
1928年6月下旬,渭华起义失败,陕东处于白色恐怖之下,许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进步青年惨遭杀害。反动当局悬赏,到处捉拿参加渭华起义的刘建侯。刘建侯以妻子送的六块大洋做路费,只身逃到河南,在杨虎城部队当兵。从此他与组织失去联系。
1930年10月,杨虎城率部入陕,主持陕政。刘建侯随部队回到陕西。起初,他曾在杨的部下任县提款委员。不久,辞去官职,在地方从事教育,以教育救国为已任。
1934年6月,他联络地方知名人士,恢复渭阳中学。1935年集资创办了安刘小学。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消息传来,刘建侯及时联系地方教育界人士,在安刘学校组织成立抗日救国会,教育界人士公推刘建侯为县教育局教育委员。他不避艰辛,奔走乡里,动员群众集资办学。他动员各校师生,搬神像,拆庙宇,修建了渭阳中学数十幢教室。刘建侯兴学办教育的业绩,感动了渭北群众,他们向他赠送一幅“造福桑梓”的大匾,其题词为“刘振之先生,为人正直 ,品学兼优,常为人道主义而奋斗”。此匾一直保存到现在。
刘建侯于1940年5月28日病故,王尚德在他的坟前亲自栽植了两棵梧桐树,以示纪念。1942年,渭南县政府把安刘学校命名为“振之学校”。
编者按: 两点说明:其一,原文标题为《刘建侯》,其二,刘建侯像为此页面编者所补,原文无图。
郭希仁(1882年1月7日一1923年)原名忠清,陕西临潼人,光绪时举人。原陕西督署顾问。1907年赴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回国后组织陕西省教育会,致力改革。后与曹印侯等人在西安创设丽泽馆,发行《丽泽随笔》半月刊,结纳革命党人。1909年任同盟会陕西支部支部长,同年12月在西安组织声锋社。后任陕西省咨议局副议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参与领导陕西光复之役,并领导建大统领府的工作。后被推举为国会参议院议员,辞未就。后在华山北麓以讲学为名宣传讨袁,并联络革命党人。旋因遭陆建章通辑居山西,陆建章被逐后,仍返陕西。1917年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林务专员。1918年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并任孔教会、教育会、红十字会等会会长,致力于公善事业。1923年5月21日在西安病逝 ↩︎
下邽镇景贤书院,是清代下邽人唐顺祖(曾任固原学正)、唐宾饧(xíng)父子,于道光三年(1823),在原寇公祠的基地上创办起来的书院。因原下邽县是驰名的“三贤故里”,即唐代张仁愿、白居易、宋代寇凖三位贤人的故乡,故其书院特以“景慕贤达”中的“景贤”二字命名。 ↩︎
屈武(1898年7月16日—1992年6月13日),字经文,陕西渭南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同年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1923年春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政协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代理主席、主席,第七届名誉主席。 屈武 ↩︎